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脈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脈氣

在中醫學理論中,脈氣是運行於經脈之中的精微物質,為人體氣血運行的關鍵載體,與經氣概念密切相關,甚至在某些文獻中兩者互通。《黃帝內經》多處提及脈氣,強調其對經絡系統的滋養與推動作用。

脈氣的來源與功能

  1. 來源

    • 水穀精微:飲食經脾胃運化後,化生為營衛之氣,其中精華部分(營氣)注入脈中,形成脈氣。《素問·經脈別論》記載:「食氣入胃,濁氣歸心,淫精於脈」,說明心脈系統接收水穀之氣,進一步推動氣血運行。
    • 先天之氣:稟受於父母的腎中元氣,亦為脈氣的根基之一,與後天脾胃之氣相合,維持經脈的活力。
  2. 運行特點

    • 脈氣沿經脈流注,內連臟腑,外絡肢節,形成「脈氣流經,經氣歸於肺」的循環(《素問·經脈別論》)。肺主氣,協助脈氣布散全身,體現了氣血相輔相成的關係。
    • 《靈樞·官針》提到「致其空脈氣」,意指通過針刺調動脈氣,使經絡氣血充盈,達到治療效果。

脈氣與經氣的關係

脈氣廣義上可視為經氣的一部分,但更側重於「脈道中的氣機活動」。經氣涵蓋範圍更廣,包含經絡中運行的氣、血、津液及信息傳導功能,而脈氣則強調氣血在脈管內的動態流動,尤其與脈診(切脈)原理直接相關。

脈氣的臨床意義

  1. 診斷依據
    • 脈象的強弱、遲數、滑澀等變化,反映脈氣的盛衰與通滯。例如,脈氣充盈則脈象和緩有力;脈氣虛弱則見細弱無力。
  2. 治療基礎
    • 針灸療法通過調動脈氣,疏通經絡阻塞,如《靈樞》所述「久留針以致其空脈氣」,即利用留針時間激發氣機。
    • 中藥方劑如補氣活血的黃耆、當歸,亦透過滋養脈氣以改善氣血運行。

古籍中的脈氣論述

  • 《素問》強調脈氣為「經氣歸肺」的中介,連結臟腑與體表。
  • 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指出「脈氣所發」,說明腧穴是脈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,進一步印證經絡與脈氣的整體性。

綜言之,脈氣是中醫氣血理論的核心概念之一,既體現生理上的物質基礎,亦包含功能上的動態調節,為理解經絡學說與診療技術的重要樞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