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脈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脈軟
脈軟為中醫脈學名詞,指脈象軟弱無力,按之如棉,缺乏彈性與充盈感。《靈樞·四時氣》提及:「脈軟者,病將下。」此處「下」可理解為病勢趨向裏層或氣血虛弱之徵兆,反映人體正氣不足,氣血運行乏力。
脈軟的成因與病機
- 氣血兩虛:
氣為血之帥,血為氣之母。若氣虛推動無力,或血虛脈道不充,則脈象呈現軟弱無力。常見於久病體弱、脾胃虛損或失血過多者。 - 濕邪困阻:
濕性黏滯,易阻遏氣機。若濕邪內停,纏綿脈道,可致脈象濡軟,兼見頭身困重、胸悶納呆等症。 - 陽氣不振:
陽虛則溫煦推動之力減弱,脈道失於鼓動,故見軟脈。此類患者多伴畏寒肢冷、精神萎靡等陽虛之象。
脈軟的臨床辨識
脈軟需與相似脈象區別:
- 濡脈:浮而細軟,如帛浮水,主濕證或氣虛。
- 弱脈:沉而細軟,應指無力,多見於陽虛氣弱。
- 虛脈:舉按皆無力,為氣血兩虛之總脈。
脈軟雖以無力為特徵,但須結合四診,辨其兼脈與症狀。如:
- 脈軟而緩:多屬脾虛濕盛。
- 脈軟而沉:常見於腎陽不足。
- 脈軟而數:或為陰虛內熱。
脈軟的經典論述
《內經》除《靈樞·四時氣》外,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亦強調「脈者,血之府也」,脈軟反映氣血衰少,與「長則氣治,短則氣病」之理相通。後世醫家如李時珍《瀕湖脈學》雖未直接論及「軟脈」,但對無力脈象的辨析,可為臨床參考。
脈軟的治療方向
中醫治則以「虛者補之」為大法,依病機不同而異:
- 氣血虧虛者,宜補氣養血,如歸脾湯、八珍湯。
- 濕邪困脾者,當健脾化濕,如參苓白朮散、平胃散。
- 陽氣虛衰者,需溫陽益氣,如附子理中湯、右歸丸。
脈軟作為一種脈象特徵,需融入整體辨證,方能準確判斷病機,指導臨床用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