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脈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脈疝

脈疝為中醫病名,指少腹脹滿並伴隨拘急疼痛之病症。其名首見於《外台秘要》卷七,載:「少腹脹滿,引膀胱急痛名曰脈疝。」此症多因氣機鬱滯、經脈受阻,或寒濕凝結、氣血不通所致,病位涉及肝經、任脈及膀胱,屬「疝病」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滯血瘀:情志不暢或外傷導致肝氣鬱結,氣行不暢,血脈瘀阻,少腹經絡不通而發為疝痛。
  2. 寒濕內侵:寒邪客於下焦,與濕相搏,凝滯經脈,氣血運行受阻,引發脹滿拘急。
  3. 正氣虧虛:素體陽虛或久病耗氣,無力推動氣血,經脈失養,遂成疝疾。

臨床表現

主症為少腹脹滿硬痛,痛引膀胱或外陰,甚則屈伸不利,遇寒加劇,得溫稍緩。或兼見小便不利、舌質暗紫、脈沉弦或緊等徵象。

治法與方藥

《外台秘要》主張以七疝丸為主方,其組方多含行氣活血、溫經散寒之品,如烏藥、小茴香、木香等,以疏導肝經、通調任脈。後世醫家依證型加減:

  • 氣滯血瘀:選用天台烏藥散加桃仁、紅花。
  • 寒濕凝滯:投以暖肝煎合五苓散,溫化寒濕。
  • 虛寒證:可配伍當歸四逆湯,溫補兼行滯。

針灸療法

取穴以任脈、足厥陰經為主,如關元氣海太沖三陰交,針刺或艾灸以溫通經脈、調和氣血。

脈疝之辨治,需究其病機虛實寒熱,結合四診,方能標本兼顧。歷代醫籍如《醫宗金鑒》亦將其歸於「疝氣」門類,強調「治疝必先治氣」之理,臨床不可不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