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脈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脈痿

脈痿,又稱心痿,屬中醫痿證之一,主要因心經熱盛、血氣上逆,或情志過極導致經脈失養,表現為四肢痿弱無力,甚則不能活動。《素問·痿論》指出:「心主身之血脈……心氣熱,則下脈厥而上,上則下脈虛,虛則生脈痿。」明確闡述其病機與心、血脈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心熱下厥,血脈空虛
    心火亢盛,迫使血氣上逆,下部經脈氣血不足,肢節失於濡養,發為脈痿。
  2. 情志內傷,陽氣妄動
    過度悲哀或憂思,損及心包絡,導致陽氣內動,迫血妄行,出現尿血、經脈空虛,進一步演變為脈痿。《素問·痿論》云:「悲哀太甚,則胞絡絕……大經空虛,發為肌痹,傳為脈痿。」

臨床表現

  • 四肢關節鬆弛無力,如折斷般難以活動。
  • 足脛軟弱,不能久立或行走。
  • 或伴心煩、尿血(因心火下移小腸)。
  • 舌質紅,脈象細數或弦急。

治療原則

清心瀉火、養血通脈為主,根據證型選方:

  1. 心經熱盛
    • 方藥:導赤各半湯(黃連、黃芩、生地、木通等),清心火兼養陰血。
  2. 陰虛火旺
    • 方藥:六味地黃丸合丹溪大補丸,滋腎陰、降虛火。
  3. 氣血兩虛兼瘀
    • 方藥:大生脈湯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加活血藥)或調營通脈湯,益氣養血、活血通絡。
  4. 陽亢風動
    • 方藥:鐵粉丸(含鐵粉、硃砂等),重鎮潛陽、熄風通脈。

古籍補充

《痿論》強調脈痿與「樞折挈」(關節弛緩)相關,指出「脛縱而不任地」為特徵,後世醫家如張景岳進一步闡釋,認為需分虛實:實者瀉火,虛者填精,總以調和血脈為要。

此證與西醫「周圍神經病變」或「肌無力」有部分相似,但中醫從整體辨證,著重心、血脈、情志的相互影響,治療上更具個體化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