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脈象主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脈象主病詳解
脈象主病概論
脈象主病乃中醫診斷學之核心概念,指不同脈象特徵所對應之病理變化與證候表現。歷代醫家通過長期臨床觀察,歸納出各種脈象與疾病之對應關係,形成系統性之脈診理論體系。《內經》有云:「微妙在脈,不可不察」,足見脈象主病在中醫辨證論治中之重要地位。
常見脈象與主病關係
浮脈類
浮脈:輕取即得,重按稍減而不空。主表證,常見於外感病初期,如《傷寒論》所言:「太陽之為病,脈浮」。浮而有力為表實,浮而無力為表虛。
洪脈:脈體寬大,來盛去衰。主氣分熱盛,多見於陽明經證或溫病氣分階段。《瀕湖脈學》云:「洪脈來時拍拍然,去衰來盛似波瀾」。
濡脈:浮而細軟。主濕證或氣虛,常見於脾虛濕困或暑濕傷氣之證。
沉脈類
沉脈:輕取不應,重按始得。主里證,沉而有力為里實,沉而無力為里虛。《脈經》曰:「沉行筋骨,如水投石」。
伏脈:較沉脈更深,須推筋著骨始得。主邪閉、厥證或痛極,常見於陰寒內盛或氣血鬱閉之重症。
弱脈:沉而細軟無力。主氣血不足,尤以陽氣虛衰為多見。
遲脈類
遲脈:一息三至以下(每分鐘少於60次)。主寒證,遲而有力為實寒,遲而無力為虛寒。《傷寒論》有云:「遲為在臟」。
緩脈:一息四至,來去怠緩。主濕證或脾虛,亦見於正常人從容和緩之平脈。
澀脈:遲細而短,往來艱澀。主氣滯血瘀、精傷血少,如《金匱要略》所述:「澀則心痛」。
數脈類
數脈:一息五至以上(每分鐘超過90次)。主熱證,數而有力為實熱,數而無力為虛熱。《瀕湖脈學》曰:「數脈息間常六至」。
疾脈:一息七至以上。主陽極陰竭,元氣將脫,多見於危重病證。
動脈:滑數有力,脈形如豆。主驚恐或疼痛,亦見於妊娠。
虛實脈類
虛脈:三部脈舉按皆無力。主氣血兩虛,《脈經》云:「虛脈遲大而軟,按之不足」。
實脈:三部脈舉按皆有力。主實證,包括痰飲、食積、瘀血等實邪壅盛之證。
微脈:極細極軟,似有若無。主陽氣衰微,氣血大虛,多見於危重病證。
其他重要脈象
弦脈:端直以長,如按琴弦。主肝膽病、痛證或痰飲,《金匱要略》云:「瘧脈自弦」。
滑脈:往來流利,如珠走盤。主痰飲、食滯或實熱,亦為妊娠常見脈象。
結代脈:脈來緩而時一止。主臟氣衰微,心血不足,或七情驚恐。《傷寒論》有「脈結代,心動悸」之記載。
脈象組合與主病
臨床常見複合脈象,其主病意義更為精確:
- 浮數脈:表熱證,常見於風熱感冒初期
- 沉遲脈:里寒證,多見於脾腎陽虛
- 弦滑數脈:肝膽濕熱或痰火內擾
- 細數脈:陰虛內熱或血虛有熱
- 沉細脈:里虛證,尤以腎陰虛為多見
脈象主病之理論基礎
脈象主病之機理,建立在經絡氣血理論基礎上。脈為血之府,心主血脈,五臟六腑之氣皆通過經絡影響脈象。《內經》指出:「脈者,血之府也」、「經脈者,所以決死生,處百病,調虛實」。
氣血陰陽之盛衰、邪正鬥爭之態勢,皆可反映於脈象變化。如陽氣外浮則脈浮,陰寒內盛則脈沉,熱盛血行加速則脈數,寒凝氣血運行遲滯則脈遲。
歷代醫家對脈象主病之認識不斷深化,形成二十八脈、三十脈等分類系統,並發展出「獨取寸口」之診脈方法,使脈診成為中醫辨證論治不可或缺之診斷手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