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脈以胃氣為本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脈以胃氣為本
「脈以胃氣為本」為中醫脈診之核心理論,源自《內經》,強調胃氣於脈象中之關鍵地位。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云:「平人之常氣稟於胃,五臟四時之脈,皆以胃氣為本。」此論揭示人體氣血生化之源在於胃,脈象之盛衰、生死,皆可據胃氣存亡而斷。
胃氣於脈象之表現
胃氣之脈,首重「和緩從容」。平人(健康者)之脈,當不浮不沉、不急不徐,節律勻整,柔和有力,此即「有胃氣」之象。正如《景岳全書》所言:「胃氣即人之陽氣,陽氣充則脈和。」即使於病脈中,無論浮沉遲數,若仍帶柔和之態,即謂胃氣未絕;反之,若脈象剛勁急促,或散亂無根,則為胃氣衰敗之徵。
胃氣與五臟四時之關係
五臟之脈皆需胃氣為根基。《素問》提出「春弦、夏鈎、秋毛、冬石」之四時平脈,然皆須「兼和緩」,此即胃氣貫通四時之象。例如:
- 肝脈弦而柔和:春令之脈當微弦,然過弦如刀刃則無胃氣,主肝病危重。
- 心脈洪而有序:夏令之脈當洪大,然若洪而躁疾、散亂,則心氣將絕。
五臟之病脈若失胃氣,如但弦無胃(純弦無柔)、但代無胃(止歇不勻),皆屬真臟脈,預後不良。
胃氣之生理基礎
中醫認為「胃為水穀之海」,主受納腐熟,化生營衛氣血。脈道之充盈,全賴胃氣輸布精微於周身。故《靈樞·玉版》稱:「人之所受氣者,穀也。」若胃氣衰敗,則脈失濡養,呈現「無胃氣」之真臟脈,如雀啄、屋漏、彈石等,皆為死候。《望診遵經》直言:「凡診脈有胃氣者生,無胃氣者死。」
臨床意義
脈有胃氣,雖病易治;脈失胃氣,雖症輕亦危。例如:
- 久病見緩脈,為胃氣尚存,生機未絕。
- 暴病見革脈(如鼓皮外急中空),乃胃氣驟脫,急當固本。
此理論不僅指導脈診,更貫穿中醫「保胃氣」之治則,用藥常佐甘草、大棗等甘緩之品以護胃氣,即《傷寒論》「脾旺不受邪」之體現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