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脈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脈義詳述

脈義之源流
脈義,乃中醫脈學之核心理論,亦為宋代太醫局考核醫學生之重要科目。其名源自「脈證大義」,專指透過切脈辨識病機、印證證候之學問。宋代醫政嚴謹,太醫局設「方脈科」,醫者需精通脈理,方得執業。考核時,考官擇病患令考生診脈,依其脈象分析病因、病位、病性,以斷醫者水平,足見脈義於臨床辨證之關鍵地位。

脈學之理論基礎
脈象為臟腑氣血盛衰之外顯,根植於《內經》「三部九候」、《難經》「獨取寸口」之說,後經王叔和《脈經》系統化,形成「浮沉遲數」等二十四脈綱目。中醫認為,脈為血之府,氣血運行於經脈,受五臟六腑調控。故脈象變化可反映:

  1. 陰陽盛衰:如數脈主熱(陽盛),遲脈主寒(陰盛)。
  2. 氣血虛實:虛脈按之空豁,實脈應指有力。
  3. 臟腑病位:左寸候心與小腸,右關候脾胃,依部位對應臟腑。

脈義之臨床實踐
切脈講究「四診合參」,然脈義尤重「脈證相應」。如《傷寒論》以「脈浮緊」佐證太陽傷寒表實證,或以「脈沉細」辨少陰病陽虛本質。宋代考核強調「脈證互勘」,考生須結合:

  • 脈象特徵:如弦脈如按琴弦,主肝鬱或痛證;滑脈如珠走盤,主痰飲或妊娠。
  • 脈勢變化:久病見「代脈」(節律不整)多示臟氣衰微;暴病見「洪脈」則為邪熱亢盛。
  • 脈位深淺:浮取可得者病在表,沉取方應者病在裏。

脈學流派與發展
除傳統寸口診法,尚有「人迎寸口診」(比較頸部與腕部脈動)、「太谿診」(候腎氣於足踝),可見脈義涵蓋多元診斷體系。後世醫家如李時珍《瀕湖脈學》增補「長短」等脈象,張景岳更提出「脈神」概念,強調脈中胃氣(從容和緩)為生機之本。

脈義於中醫教育之地位
宋代以降,脈義為醫者必修,非僅記憶脈形,更需體悟「指下難明」之微妙變化。如《醫宗金鑑》云:「脈為醫之關鍵」,需反覆臨證,方能「心中了了,指下分明」。此種以實踐驗證理論之方法,正體現中醫「形神一體」「動態辨證」之特色。

附:經典脈象舉隅

  • 浮脈:輕取即得,主表證。若兼緩象為太陽中風,兼緊象為太陽傷寒。
  • 沉脈:重按始得,主裏證。沉而有力為裏實,沉而無力為裏虛。
  • 芤脈:浮大中空,如按蔥管,主大失血或津傷。
  • 結脈:緩而時止,止無定數,主陰盛氣結或瘀血阻絡。

脈義之精妙,在於統合形質與氣化,既是診術,亦為醫道。歷代醫家藉此窺探病機幽微,成就中醫獨特之診斷藝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