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乳
1. 定義與典籍記載
「產乳」一詞首見於唐代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,原指婦女分娩之過程,屬中醫婦科「產後病」範疇。後世醫家延伸其義,亦用以描述臨產時突發之暈厥證候,屬「產後血暈」或「子暈」範疇。
2. 中醫病機與證型
- 氣血驟虛:分娩時氣血大量耗損,營陰下奪,陽氣浮越,致清竅失養而暈厥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云:「產後血暈,乃血脫氣散之候。」
- 瘀血上攻:惡露不下,瘀血內阻,沖逆擾及心神,如《醫宗金鑑》載:「敗血沖心,神昏口噤。」
- 肝陽上亢:素體陰虛之婦,產時精血驟虧,肝風內動,發為眩暈,此類常見於妊娠眩暈(子暈)延續至產時。
3. 古籍論述補充
- 《景岳全書》強調產後暈厥分虛實:「血脫者,面白肢冷;血逆者,面赤胸脹。」
- 《傅青主女科》以「氣血兩脫」立論,主張急補元氣,佐以化瘀。
4. 相關名詞辨析
- 產後血暈:專指分娩後暈厥,病因與產乳相似,然發病時機不同。
- 子暈:妊娠期眩暈,若延至產時發作,可與產乳並論。
5. 中醫治法舉隅
歷代醫家依證型立法:
- 氣血虛脫:獨參湯、當歸補血湯。
- 瘀阻神竅:清魂散(《女科準繩》)、生化湯加減。
- 肝風內動:羚角鉤藤湯、天麻鉤藤飲。
6. 現代中醫觀點
當代中醫結合臟腑辨證,認為產乳與心、肝、衝任二脈關係密切,治療除遵循古籍外,亦重視產前體質調理,如滋腎平肝法預防陰虛陽亢型暈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