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脈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脈溢
脈溢為中醫病名,又稱「毛竅血出」,指血液不循常道,自肌膚毛竅滲出之症。其特徵為體表無明顯外傷,卻見細小血珠自毛孔溢出,或皮膚呈現散在性出血點,嚴重者可能遍及全身。此症屬中醫「血證」範疇,與臟腑功能失調、氣血運行失常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脈溢多因內傷所致,主要與以下病機相關:
- 血熱妄行:
熱邪內熾,或陰虛火旺,灼傷脈絡,迫血外溢。此類患者常見面赤、煩躁、舌紅絳、脈數等熱象。 - 氣不攝血:
脾氣虛弱,統血無權,血失固攝而外滲。多伴氣短乏力、面色萎黃、舌淡脈弱等氣虛之候。 - 瘀血阻絡:
氣滯血瘀,脈絡不通,血不歸經而溢於肌表。症見出血色紫暗、肌膚甲錯、舌有瘀斑等。 - 風熱鬱表:
外感風熱之邪,鬱於肌腠,損傷血絡,導致毛竅出血,或兼見皮膚瘙癢、發熱等表證。
辨證分型
臨床可根據病機與症狀區分為以下證型:
- 血熱型:出血鮮紅,伴身熱口渴、便秘尿赤,治宜清熱涼血,方用犀角地黃湯加減。
- 氣虛型:出血淡紅,神疲氣短,治宜益氣攝血,方用歸脾湯或補中益氣湯。
- 血瘀型:出血紫暗,局部疼痛拒按,治宜活血化瘀,方用血府逐瘀湯。
- 風熱型:皮膚出血點伴瘙癢,治宜疏風清熱,方用消風散合銀翹散。
古籍記載
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要訣》提及「毛竅血出」與血熱、氣虛相關;《張氏醫通》則強調「陽乘於陰,血溢膚腠」之病機,反映歷代醫家對脈溢的認識多從氣血失調立論。
此症雖屬罕見,然其病機與其他血證相通,臨床需結合四診,辨明虛實寒熱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