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脈陰陽俱緊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脈陰陽俱緊
「脈陰陽俱緊」為中醫脈學術語,指寸、尺兩部脈象皆呈現緊脈之象。其中「陰」指尺部脈,主候裏證;「陽」指寸部脈,主候表證。此脈象多因寒邪外襲,束縛肌表,導致營衛鬱閉,氣血運行受阻所致。
脈象特徵
緊脈狀如牽繩轉索,脈來緊張有力,應指繃急,左右彈指。《瀕湖脈學》云:「緊脈,來往有力,左右彈人手,如轉索無常。」寸關尺三部皆緊,反映寒邪侵襲範圍較廣,表裏同病。
病因病機
- 寒邪外束:寒性收引,客於太陽經表,衛陽被遏,正邪交爭,故見惡寒、發熱(或未發熱)、頭身疼痛等表寒證候。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言:「太陽病,或已發熱,或未發熱,必惡寒,體痛嘔逆,脈陰陽俱緊者,名曰傷寒。」此為風寒之邪直中太陽,腠理閉塞,經氣不利之象。
- 裏寒內盛:若素體陽虛,寒邪直中三陰,亦可見脈陰陽俱緊,伴四肢厥冷、下利清穀等症,屬陰寒內結,陽氣衰微之候。
臨床意義
- 表寒證:脈浮緊為太陽傷寒典型脈象,兼見無汗、喘促,治宜辛溫發汗,方用麻黃湯。
- 裏寒證:脈沉緊主陰寒內盛,如少陰病寒化證,治宜溫裏散寒,方選四逆湯。
- 寒實結聚:若緊脈兼見弦象,提示寒凝氣滯,如寒疝腹痛,可用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薑湯。
鑑別診斷
- 脈浮緊:主表寒,邪在太陽,病位淺。
- 脈沉緊:主裏寒,邪入三陰,病位深。
- 脈緊數:寒邪化熱,或寒熱夾雜,如大青龍湯證之「脈浮緊,發熱惡寒,身疼痛,不汗出而煩躁」。
此脈象反映寒邪為患,需結合四診辨其表裏虛實,以定治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