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脈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脈蒸

脈蒸為中醫病名,屬虛勞病範疇,首見於隋代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·虛勞骨蒸候》。其為「五蒸」之一,亦列於「二十三蒸」之中,主要表現為脈象失調,並伴隨虛熱內擾之證。

病因病機

脈蒸之成因,多與陰虛內熱、氣血虧損相關。長期勞倦過度、七情內傷,或久病耗傷陰液,皆可導致虛火內熾,燔灼脈道,致使脈象紊亂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「脈蒸,脈不調。」即強調此病以脈象異常為特徵,或見細數無力,或現虛大而芤,反映體內陰陽失和、氣血失養之態。

臨床表現

  1. 脈象不調:脈或細數急促,或虛大無力,甚則三五不調,反映臟腑氣血失和。
  2. 虛熱徵象:常見午後潮熱、顴紅盜汗、口乾咽燥,甚則骨蒸勞熱,纏綿難解。
  3. 兼症:或伴心悸怔忡、形瘦神疲、夜寐不安等氣陰兩虛之候。

與五蒸、二十三蒸之關係

脈蒸屬「五蒸」(骨蒸、脈蒸、皮蒸、肉蒸、內蒸)之一,亦歸於「二十三蒸」體系。此分類以病位與症狀為綱,脈蒸專責脈象異常,反映熱邪深伏血脈,與其他蒸證如「骨蒸」(熱在骨髓)、「皮蒸」(熱鬱肌表)等互有聯繫,然病機側重不同。

治法探討

歷代醫家對脈蒸之治,多從滋陰清熱、調和氣血入手。如《外臺秘要》載方以生地、麥冬、知母等養陰清虛火;《醫宗金鑒》則強調調補心脾,以復脈道之常。用藥須辨虛實偏重,虛甚者佐以黃耆、人參益氣,熱甚者輔以丹皮、地骨皮涼血除蒸。

古籍論述

《諸病源候論》言:「虛勞而生熱者,是陰氣不足,陽氣有餘,故內外生於熱,非邪氣從外來乘也。」此闡明脈蒸本於內傷虛損,非外感所致,與外感熱病有別。後世如《聖濟總錄》進一步區分諸蒸病機,強調脈蒸「熱壅血脈,其應於脈」,突顯其病位特性。

綜言之,脈蒸為中醫虛勞熱病之專證,以脈象失調為核心,深繫陰陽氣血之變,須結合整體辨證,方能切中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