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脈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脈痔

病名:脈痔為肛門痔疾之一種,屬中醫肛腸病範疇。其名首見於先秦醫籍《五十二病方》,書中稱「脈者」,後世醫家釋為「脈痔」。

病因病機
脈痔多因風熱燥邪侵襲、濕熱下注,或久坐久立、負重勞累,致肛門局部氣血瘀滯,經脈橫解而成。如《諸病源候論·卷三十四》所述:「肛邊生瘡,癢而復痛出血者,脈痔也。」指出其病位在肛門邊緣,臨床以瘡瘍、瘙癢、疼痛及出血為主要特徵,與現代醫學「肛裂」之症相似。

古籍論述

  1. 《五十二病方》:早期記載「脈者」一症,為脈痔之雛形。
  2. 《諸病源候論》:明確提出脈痔之症狀為肛邊生瘡、癢痛交作並伴出血,病機與局部血絡損傷相關。
  3. 《外台祕要》:引《集驗方》及《醫心方》引《龍門方》云:「五痔中均有脈痔。」此處泛指以出血為主的痔疾,擴展了脈痔的涵義,認為其可歸類於「血痔」範疇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肛門邊緣生瘡,瘡面小而深,發作時瘙癢難忍,繼而灼痛,排便時痛感加劇,並見鮮血附著糞便或便紙。
  • 兼症:或伴肛門緊縮感,局部觸之硬結,若久不癒可致肛周氣血壅滯,形成贅皮。

鑑別要點
脈痔與其他痔疾(如牡痔、牝痔)之別,在於其病變重點在「血絡損傷」。若出血量多、血色鮮紅,則屬「血熱妄行」;若瘡口久不斂合,多兼「氣虛血瘀」。

附:相關名詞

  • 五痔:古代對痔疾的分類,包括牡痔、牝痔、脈痔、腸痔、血痔(見《千金要方》)。
  • 肛裂:現代醫學病名,與脈痔症狀相類,然中醫更強調其與臟腑氣血失調之關聯。

脈痔之論述,體現中醫「辨證求因」之特色,結合局部症狀與整體病機,為臨床辨治提供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