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滿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滿脈
「滿脈」為中醫經典術語,首見於《素問·疏五過論》:「厥氣上行,滿脈去形。」意指氣血壅盛,充盈脈道,甚則形神失調的病理狀態。其核心病機在於氣機逆亂,尤以怒氣觸發肝氣上衝為常見,導致氣血隨逆勢湧溢脈中,呈現脈象充盈鼓指、面赤頭脹等症候。
理論淵源
- 氣血關係:
中醫認為「氣為血之帥」,氣行則血行。當情志過激(如暴怒)引動肝陽亢逆,氣機升發太過,挾血上衝,致使脈道壅滿。此現象與「血之與氣並走於上」(《素問·調經論》)的「大厥」病機相通,均屬氣血逆亂之危候。 - 厥逆病機:
「厥氣上行」為關鍵病理環節,指陽氣不循常道,反逆衝巔頂。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,若情志失調致肝失疏泄,則厥陰之氣上逆,不僅滿脈,更可擾及神明,出現「去形」(神識昏蒙)之變。
臨床表現
- 脈象特徵:脈來洪大弦急,寸部尤甚,如《脈經》所言「肝脈搏堅而長」,反映氣血壅盛於上。
- 伴隨症狀:頭目脹痛、面赤耳鳴,甚則眩仆,與「肝陽上亢」「氣血衝腦」等證候相類。
與相關概念辨析
- 與「脈滿」之別:
「脈滿」泛指脈道充盈,可因實熱、瘀血等多元因素所致;而「滿脈」特重氣機上逆之動態病勢,強調怒氣誘因與厥氣上衝的關聯性。 - 與「血脈」理論連結:
《靈樞·決氣》云:「壅遏營氣,令無所避,是謂脈。」滿脈即營氣壅遏失常之極端表現,脈道失其「約束營血」之功,反成氣血逆亂之通路。
治法探討
歷代醫家對「滿脈」之治,多本「高者抑之」原則,以平肝降逆、引血下行為法。如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鎮肝熄風湯,取牛膝、代赭石沉降之力,導氣血下行;配合白芍、龍骨等斂肝潛陽,標本兼顧。
綜言之,「滿脈」一詞凝練中醫對氣血逆亂病機的深刻觀察,不僅是脈象描述,更是對情志致病、氣血關係的動態詮釋,於中風、眩暈等疾病辨證具有重要指導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