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滿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滿月

「滿月」一詞出自《外台秘要》卷三三,為中醫產後調護的重要概念,指產婦分娩後的一個月時間。在此期間,產婦需靜養調理,以恢復氣血與臟腑功能。另有「大滿月」之說,指產後兩個月,如清代醫家張仲遠於《產孕集》所言:「產後一月俗謂之滿月,二月謂之大滿月。」

從中醫理論而言,分娩過程耗傷氣血,致使產後「多虛多瘀」,故滿月期是調養關鍵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強調「產後百日內,尤宜謹慎」,因氣血未復,易受外邪侵襲。此時調理重點在於:

  1. 氣血雙補:產後常見氣虛血弱,可選用當歸、黃耆等藥材益氣養血,如經典方劑「當歸補血湯」。
  2. 化瘀生新:惡露未盡者,需兼顧活血化瘀,常用益母草、川芎等,促進子宮復舊。
  3. 臟腑調和: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可佐以白朮、茯苓健脾,助運化之功。

此外,滿月期間的起居需避風寒、節勞累,以順應「陰平陽秘」之理。古稱「坐月子」的習俗,實與中醫「天人相應」觀念契合,強調順應產後體質特點,逐步恢復元氣。

「大滿月」則延伸至產後兩個月,因部分產婦氣血虧損較甚,或兼有宿疾,需更長時間調攝。此階段可逐步加入輕緩活動,如導引、按摩,以疏通經絡,助氣血運行。歷代醫家如傅青主於《傅青主女科》亦詳述產後用藥宜忌,反映滿月調理之精微。

總此,「滿月」不僅是時間劃分,更是中醫產後辨證調護的核心階段,體現「治未病」與「因人制宜」的養生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