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慢肝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慢肝風
病證名,又稱「嬰兒目澀」,首見於《幼幼新書》。其症見嬰兒出生後月內雙目閉而不開,或眼瞼腫脹畏光,甚則眼瞼出血,屬中醫「慢驚風」範疇。此證多因胎中受邪,或產後感染風熱穢濁之氣,邪鬱肝經,上攻於目所致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肝開竅於目,肝經風熱或濕熱內蘊,可循經上擾,導致目澀腫痛。《證治準繩》指出,此證與「胎毒」或「外感風熱」相關,邪氣滯留肝絡,氣血失和,故見目閉羞明。若熱毒熾盛,灼傷血絡,則可致眼瞼出血。
治療方藥
- 內治法:以清肝明目、疏風解毒為主,可用《證治準繩》所載「明目飲」加減,方中常含菊花、決明子、黃芩等清肝之品。若兼有陰虛,可佐以生地、枸杞養肝滋陰。
- 外治法:以黃連蒸人乳點眼,取黃連苦寒清熱解毒之效,人乳潤燥養目,二者相合,共奏清熱明目之功。亦可配合桑葉、菊花煎湯外洗,以疏風泄熱。
辨證要點
- 風熱上攻:目赤腫痛,畏光流淚,舌紅苔薄黃。
- 肝經濕熱:眼瞼濕爛,分泌物多,舌苔黃膩。
- 血熱妄行:眼瞼出血,色鮮紅,兼見煩躁啼哭。
此證需與「胎赤眼」(先天目赤)及「風赤瘡痍」(眼瞼皮膚濕疹)鑒別,其關鍵在於發病時間與伴隨症狀。慢肝風特徵為新生兒月內發病,以目閉不開為主,病機側重肝經風熱,治療當以清肝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