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慢肝驚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慢肝驚風

病證名,屬慢驚風之一種證型,首見於《本草綱目》。其臨床特徵為抽搐發作,並伴有目睛黃染如橘色、目睛上視、拒進乳食、氣虛欲脫等症。此證多因長期洩瀉,脾胃受損,肝失濡養,以致虛陽浮越,上擾清竅而成。

病因病機
慢肝驚風之發病,核心在於脾胃虛弱與肝陰不足。中醫認為,「脾為後天之本」,若因久瀉或飲食不節,導致脾胃氣虛,運化失職,則氣血生化無源。肝屬木,主藏血,需賴脾土滋養;若脾虛不能濡肝,肝血虧虛,陰不制陽,則虛風內動,發為驚搐。此外,肝開竅於目,肝陰不足、虛火上炎,故見目黃上視;脾胃衰敗則納呆拒食,氣虛甚則呈現脫象。

辨證要點

  1. 主症:手足徐徐抽搐,時作時止,或僅見肢體顫動。
  2. 兼症
    • 目睛色黃如橘,睛珠上竄(肝陰虧虛,虛陽浮越)。
    • 厭食或完全不乳(脾胃氣虛,運化無力)。
    • 面色蒼白或萎黃,精神萎靡,甚則氣短息微(氣虛欲脫)。
  3. 舌脈:舌淡苔薄或少苔,脈沉細弱或弦細無力。

治法與方藥
本證屬本虛標實,治當以培土抑木、熄風固脫為主,可參考慢驚風之治療原則,分階段論治:

  1. 健脾益氣:選用四君子湯、參苓白朮散等,補益脾胃以資氣血生化。
  2. 柔肝熄風:若虛風內動明顯,可配伍阿膠雞子黃湯、大定風珠等,滋陰潛陽。
  3. 固脫救逆:若氣虛欲脫,急予獨參湯或生脈散益氣固脫。

古籍佐證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提及:「慢驚屬陰,由吐瀉損脾,脾虛生風」,與慢肝驚風之病機相合;《幼幼集成》亦強調「凡慢驚之證,總屬脾腎虛寒」,臨床需辨明虛寒與虛熱之偏重。

與他證鑑別

  • 急驚風:多因外感熱病,起病急驟,抽搐劇烈,伴高熱、神昏,屬實熱證。
  • 脾虛肝旺證:雖同見脾虛與肝風,但以煩躁易怒、睡臥不安為主,少見氣脫之危候。

本證預後與脾胃功能恢復密切相關,治療需注重調理中焦,使土旺木安,則虛風自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