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慢喉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慢喉痹
慢喉痹為中醫病名,屬喉科常見證候,指咽喉部長期腫塞疼痛之病證,其發病緩慢,病程纏綿,與急喉痹之驟發暴痛有別。古籍《羅氏會約醫鏡》提及:「冰片破毒散,治急、慢喉痹,腫塞切痛。」可見此病以咽喉腫痛、阻塞感為主要表現,嚴重者甚至影響吞咽與呼吸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慢喉痹多因外邪久滯、臟腑失調,或虛火上炎所致。具體可分以下幾類:
- 陰虛火旺:肺腎陰虛,虛火循經上灼咽喉,致咽喉乾痛、黏膜紅腫。
- 氣滯痰凝: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氣機不暢,痰濕凝滯於咽喉,出現喉間異物感、痰黏難咯。
- 脾虛濕困:脾胃虛弱,運化失職,濕濁內生,上泛咽喉,導致咽喉腫脹、分泌物增多。
- 餘邪未清:外感風熱或風寒之邪未盡,久留咽喉,化熱傷陰,形成慢性炎症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咽喉乾癢、灼熱、微痛或異物感,晨起尤甚,或伴咳嗽、痰黏難出。檢查可見咽喉黏膜暗紅腫脹,或見淋巴濾泡增生,甚則黏膜萎縮乾燥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慢喉痹強調辨證論治,虛實分治:
- 陰虛火旺:宜滋陰降火,方用知柏地黃丸加減,或養陰清肺湯。
- 氣滯痰凝:治以疏肝理氣、化痰散結,常用半夏厚朴湯合柴胡疏肝散。
- 脾虛濕盛:需健脾化濕,選用參苓白朮散加減。
- 餘熱未清:清熱利咽為主,可配合冰片破毒散(朴硝、僵蠶、甘草、青黛、馬勃、蒲黃、麝香、冰片)等外用方,研末慢咽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外治與針灸
除內服藥外,中醫亦重視局部療法:
- 含漱:以金銀花、連翹、薄荷等煎湯漱口,清熱解毒。
- 針灸:取列缺、照海、天突等穴,滋陰通絡,或於少商穴點刺放血以瀉熱。
慢喉痹之調治需結合體質與病機,標本兼顧,方能緩解纏綿之疾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