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慢喉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慢喉風

慢喉風為中醫喉科病證之一,屬「喉風」範疇,以咽喉乾燥、微腫疼痛為主要表現,常伴隨大便溏泄、舌苔白滑等症狀。其病因多與體質虛弱、情志失調相關,或因憂思鬱怒,導致氣機不暢,虛火上炎,或脾陽不足,津液不布,咽喉失養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素體虛弱:患者先天稟賦不足,或久病耗傷正氣,肺脾氣虛,衛外不固,易受外邪侵襲,或內生虛火,上灼咽喉。
  2. 情志鬱結:憂思過度或鬱怒傷肝,肝氣鬱滯,久而化火,循經上擾咽喉;或肝鬱克脾,脾失健運,濕濁內停,壅滯喉間。
  3. 陽虛寒凝:脾腎陽虛,陰寒內盛,津液不化,咽喉不得溫煦濡養,而見乾痛不適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咽喉症狀:咽乾微痛,喉間腫脹不適,吞咽不利,但紅腫不甚。
  • 全身兼症:大便稀溏,小便清長,畏寒肢冷,或午後潮熱,隨病機不同而異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淡胖或邊有齒痕,苔白滑;脈多沉細或弦緩。

辨證分型與治法

  1. 氣虛陽陷型
    • 特徵:午前痛甚,倦怠乏力,聲低氣短。
    • 治法:益氣升陽,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(如加桔梗、玄參以利咽)。
  2. 陰虛火炎型
    • 特徵:午後痛劇,咽乾灼熱,顴紅盜汗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方用甘桔湯麥門冬湯加減(如加生地、知母)。
  3. 陽虛寒凝型
    • 特徵:咽喉冷痛,遇寒加重,痰涎清稀。
    • 治法:溫陽散寒,方用附子理中湯佐以利咽之品(如半夏、桂枝)。

用藥禁忌

本病本虛為主,縱有熱象亦多屬虛火,故忌過用苦寒直折之藥(如黃連、梔子),以免更傷脾胃陽氣。

古籍考據
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虛火喉痹,由思慮過度,元氣虧損」;《醫宗金鑒》亦強調喉風需辨虛實,虛者當以溫補或滋養為要。慢喉風之治,重在調補臟腑,疏理氣機,而非一味清熱攻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