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慢驚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慢驚風

慢驚風,又稱「天吊風」,屬中醫驚風證型之一,首見於《太平聖惠方》。其特徵為抽搐發作緩慢無力,時作時止,多見於小兒,常伴隨虛弱徵象,與急驚風之暴烈急驟截然不同。

病因病機

慢驚風多因氣血兩虛、肝盛脾弱所致,常見於慢性疾病後期或久病體虛者。正氣虧損,肝風內動,脾虛失運,痰濁內生,上擾心神,因而發為抽搐昏蒙。

臨床表現

  1. 抽搐特徵:發作緩慢,抽動無力,時發時止,無高熱。
  2. 面色與神志:面色淡黃或青白相間,神情倦怠,懶言嗜睡,或合目昏睡、睡時露睛(眼瞼未閉)。
  3. 二便與脈象:大便色青或下利清谷,脈沉緩或沉遲無力。

辨證分型與治法

慢驚風以「虛」為本,病位在肝脾,兼涉心神,治療當以扶正為主,調理肝脾為先,佐以清心滌痰。

  1. 脾虛肝旺

    • 主證:抽搐無力,面色萎黃,倦怠嗜睡,大便稀溏。
    • 治法:健脾益氣,柔肝熄風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理中湯(《傷寒論》):溫中健脾,適用於中焦虛寒者。
      • 醒脾散(《證治準繩》):健脾化痰,開竅定驚。
  2. 氣血兩虛

    • 主證:形體消瘦,抽搐綿綿,脈沉細弱。
    • 治法:益氣養血,熄風安神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惺惺散(《古今醫統》):補氣化痰,適用於虛弱昏睡者。
      • 朱砂安神丸:清心鎮驚,養血安神。
  3. 痰蒙清竅

    • 主證:昏迷痰鳴,抽搐時作,喉間痰聲漉漉。
    • 治法:化痰開竅,熄風定驚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星香全蠍散(南星、木香、人參、橘紅、全蠍、甘草)加紫蘇、生薑、大棗,濃煎服之。
      • 溫白丸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:化痰通絡,熄風止痙。

中醫理論延伸

慢驚風與「慢脾風」相關,後者為慢驚風之重症,多因久病脾陽衰敗,虛風內動,治法更重溫陽固脫,如附子理中湯加減。此外,《幼幼集成》提出「驚風四證」(痰、熱、驚、風),而慢驚風偏重「虛風」,需與外感熱病所致急驚風嚴格區分。

慢驚風之調護,需注重脾胃功能恢復,以飲食藥餌並濟,緩補氣血,使肝得濡養,風自平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