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慢驚夾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慢驚夾痰
慢驚夾痰為中醫病證名,屬慢驚風之一種,特徵為驚風病程遷延,兼見痰熱內蘊之證。此證多因久病脾虛,運化失職,水穀停滯,聚濕生痰,痰鬱化熱,痰熱互結,上擾心神,引動肝風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脾虛生痰:慢驚風患者多因先天不足、後天失養,或久病耗傷脾氣,導致脾失健運,水濕停聚,凝而為痰。
- 痰熱化風:痰濁內蘊,久鬱化熱,痰熱上擾,蒙蔽清竅,引動肝風,故見抽搐、煩躁等症。
- 氣機不暢:痰阻中焦,氣機升降失常,故見胸脘脹悶、呼吸氣促、泛吐痰涎等痰濕中阻之象。
臨床表現
- 驚風症狀:時發抽搐,發作較緩,抽動無力,多見於久病體弱之兒。
- 痰熱症狀:午後身熱,口渴煩飲,心煩不寐,痰涎壅盛,呼吸氣促。
- 脾虛症狀:面色萎黃,神疲乏力,食欲不振,大便溏薄或夾不消化食物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當以健脾化痰、清熱熄風為主,標本兼顧。
- 主方:以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為基礎,健脾燥濕化痰。
- 加減:
- 痰熱明顯者,加黃芩、黃連以清熱瀉火。
- 脾虛甚者,加白朮、黨參以益氣健脾。
- 抽搐頻繁者,可酌加鉤藤、天麻以平肝熄風。
- 痰多氣逆者,加竹茹、膽南星以化痰降逆。
辨證要點
慢驚夾痰與單純慢驚風不同,關鍵在於痰熱內擾之證候,如痰鳴氣促、心煩口渴等。若痰熱不除,則驚風難止,故治療時需注重化痰清熱,同時兼顧脾胃,以杜絕生痰之源。
此證常見於小兒久病體弱,或誤治傷脾者,臨床需細辨痰熱與脾虛之輕重,靈活用藥,方能收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