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慢脾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慢脾風
慢脾風為中醫兒科病證名,屬慢驚風之一類,首見於南宋楊士瀛《仁齋小兒方論》。又名「脾風」或「虛風」,乃小兒久病脾陽衰敗、肝失濡養所致之危重證候,屬純陰無陽之虛寒重症。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小兒久吐久瀉,或誤用攻伐之藥,致脾胃陽氣大傷。脾主運化,為後天之本,脾陽虛衰則氣血生化無源,肝失所養而虛風內動;另因陽氣衰微,陰寒內盛,臟腑失於溫煦,故見一派陰寒危象。
臨床表現
- 面色與舌脈:面色青黯或蒼白,唇色淡青,舌質淡白而短縮,聲啞難出,指紋隱隱不顯或沉細淡滯。
- 四肢與汗出:四肢厥冷,額上冷汗涔涔,手足微微搐動,然抽搐無力。
- 神志與吐瀉:精神萎靡,昏睡露睛,嘔吐清水或痰涎,氣息微弱,形神俱衰。
證候特點
慢脾風屬「慢驚風」之極期,與「慢肝風」「慢腎風」等同為虛風內動,然其病機重在脾陽衰微,常由「慢驚風」進一步發展而來。因陽氣欲脫,患兒多預後不良,若救治不及,易致陰陽離決而亡。
治法方藥
- 溫陽固脫:急以參附湯(人參、附子)回陽救逆,適用於氣弱神微、四肢厥冷者。
- 補脾熄風:若初起虛風微動,可選白僵蠶丸(白僵蠶、天麻、全蠍等)以柔肝熄風,兼顧健脾。
- 回陽救急:病情危篤者,宜用回陽救急湯(附子、乾薑、人參、白朮等)溫補脾腎,挽救殘陽。
鑒別要點
慢脾風需與「急驚風」(熱極生風)及「慢肝風」(陰虛風動)區別:
- 急驚風:多見高熱抽搐,面赤唇紅,屬實熱證。
- 慢肝風:常見筋脈拘急,低熱盜汗,屬陰虛陽亢。
- 慢脾風:純屬虛寒,無熱象,以脾陽衰微為本。
此證反映中醫「土虛木搖」之病機,強調「治風先治脾」之理,臨證需緊扣脾陽虛衰之核心,急溫其里,方有轉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