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慢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慢痧
慢痧為痧證之一,指痧毒深伏臟腑經絡,纏綿難癒,病程遷延之病證。其發作較緩,然痧毒潛藏,漸損氣血,終致臟腑衰敗,屬痧疾中凶險難治者。
病因病機
慢痧多因外感痧毒未清,或急痧失治,邪氣內陷,滯結三焦所致。痧毒性質穢濁黏膩,易與痰濕、瘀血相搏,纏繞經絡,阻遏氣機。其病位可深及五臟六腑,或留滯於肌肉腠理,隨氣血運行而蔓延全身。
臨床特徵
- 病程綿長:發病緩慢,可延續數月至數年,初期症狀隱晦,易被忽略。
- 症狀複雜:因痧毒滯結部位不同而表現各異:
- 滯結臟腑:可見胸悶腹脹、納呆便溏,甚則臟器功能失調。
- 阻滯經絡:肢體酸楚麻木,或局部腫硬疼痛,久則氣血枯槁。
- 痧毒鬱表:皮膚隱現青紫斑點,或潰爛流膿,肌肉消削。
- 漸進性惡化:初期僅覺倦怠不適,漸至形瘦神疲,終至元氣耗竭。
證候分型
- 臟腑痧結:痧毒內陷心包,可見神昏譫語;滯於脾胃,則嘔逆痞滿;深入肝腎,多見腰膝痿軟、溺濁遺精。
- 經絡痧痺:痧毒凝滯筋脈,氣血不通,症見關節拘急、刺痛不移,或生癥瘕積聚。
- 肌表痧蝕:痧毒外發,皮膚見紫黑疹斑,或潰瘍久不收口,膿水淋漓。
治法探要
慢痧治療首重「透毒逐邪」,兼調氣血:
- 內治:以芳香化濁、活血透痧為主,如《痧脹玉衡》載「沉香鬱金散」疏利氣機,「蘇木散」破瘀通絡。若正氣已虛,需配伍黃耆、人參扶正托毒。
- 外治:配合刮痧、刺絡放血,引邪外達;或艾灸關元、氣海等穴,溫通痧毒凝滯之處。
古籍論述
清代郭志邃《痧脹玉衡》詳述:「痧之慢者,毒伏幽深,如蟻蝕堤,初無聲息,久而堤崩。其在臟腑者,蝕元真如朽木;在經絡者,塞氣血如膠漆。醫者當察其結滯之勢,分經別臟而治之。」強調慢痧之毒隱匿難測,需早期辨治,遲則難救。
慢痧與他病相兼時,尤需明辨痧毒為本,不可徒治其標。如痧夾痰濕者,當先開痧毒,後化痰濁;痧瘀互結者,則宜活血透痧並行。此證深淺不一,總以「透邪外出」為要,使痧毒消散,氣血復通,方得向癒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