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慢心銳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慢心銳毒

慢心銳毒,又稱「井疽」,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發於胸部鳩尾穴、中庭穴或兩穴之間之癰疽。此症首載於《外科證治全集》卷一,屬癰疽範疇,其病位在心胸要地,與經絡氣血失調密切相關。

病位與經絡關係

鳩尾穴屬任脈,位於胸骨劍突下緣;中庭穴亦屬任脈,位於胸骨正中線,平第五肋間隙。任脈為「陰脈之海」,總攝一身之陰血,此處生疽多因陰虛火熾,或氣血壅滯,毒邪凝結所致。心主血脈,其華在面,開竅於舌,故慢心銳毒亦與心經鬱熱相關,或因情志內傷、飲食不節,導致火毒內蘊,上攻胸膈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火毒蘊結:過食辛熱厚味,或外感熱邪,內鬱化火,火毒熾盛,燔灼氣血,腐肉成疽。
  2. 氣滯血瘀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氣機不暢,血行受阻,瘀久化熱,熱盛肉腐。
  3. 正虛邪戀:素體陰虛,或久病耗傷正氣,虛火內生,兼感外邪,毒滯難消。

臨床表現

初起患處腫硬疼痛,色紅灼熱,漸至膿成,潰後膿液稠黃,若毒邪深竄,可伴見心煩口渴、舌紅苔黃、脈數等實熱之象;若遷延不癒,膿水清稀,則多屬氣血兩虛。

治法與方藥

  • 初期(未潰):宜清熱解毒、活血散結,方用仙方活命飲加減,或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。外敷金黃散以消腫止痛。
  • 成膿期:當托毒排膿,內服透膿散,佐以清熱涼血之品。
  • 潰後:若餘毒未清,用四妙湯益氣解毒;若氣血虧虛,則以八珍湯調補。

古籍論述

《外科證治全集》指出,此疽「毒發心窩,勢猛可畏」,強調其病位險要,若失治誤治,恐毒邪內陷,傷及心包,甚則危及生命。

慢心銳毒之辨治,需結合局部與整體,審因論治,尤重清解火毒與調暢氣血,方能奏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