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芒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芒針
芒針為中醫針具之一,其針身細長,形似麥芒,故而得名。現今所用芒針多以不鏽鋼製成,外形與毫針相近,然針體更長,通常超過六寸(約15公分),專用於深層刺法及皮下透刺技術。
源流與特點
芒針承襲古代「長針」之制,《靈樞·九針論》提及長針「長七寸,主取深邪遠痹」,後世發展為芒針,強調其「透刺」與「導氣」之效。其特點在於針體柔韌,可沿經絡走向施行「透穴」手法,如「透刺陽陵泉至陰陵泉」,一針貫穿多穴,以疏通經氣、調和氣血。
臨床應用
芒針主用於痺證、痿證及經絡阻滯重症。其深刺特性可直達病所,如治療坐骨神經痛時,常取「環跳」穴深刺以通調足少陽經;針對肌肉萎縮或癱瘓,則以芒針透刺肌筋膜層,激發經氣運行。此外,芒針亦用於調理臟腑,如深刺「中脘」以和胃降逆,或透刺「三陰交」以疏肝健脾。
刺法要領
芒針操作講究「輕緩徐進」,需雙手協作:押手固定穴位,刺手持針緩慢捻轉進針,避開血管與臟器。手法以「導氣法」為主,得氣後不行大幅提插,而藉針體長度引導氣機貫通。因其刺入較深,對經絡辨證與解剖定位要求極高,非經驗豐富者不易掌握。
與毫針之差異
相較於毫針之「淺刺調氣」,芒針側重「深刺通絡」。毫針多用於局部氣血調整,芒針則擅長解決「久病入絡」或「邪伏深層」之證,如頑固性疼痛或經筋拘急,體現中醫「通因通用」之治則。
芒針療法屬針灸特殊技法,其理論根基於《內經》「深納而久留」之說,結合後世醫家對經筋、皮部之認識,成為中醫針術中獨具深透力之治療手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