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芒種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芒種

芒種為二十四節氣之一,每年約在陽曆六月六日前後,當太陽到達黃經75°時開始。《通緯·孝經援神契》記載:「小滿後十五日,鬥指丙,為芒種,五月節。言有芒之谷可播種也。」此時節,長江中下游地區進入多雨的黃梅時節,氣候濕熱交蒸,萬物生長旺盛。

從中醫角度而言,芒種時節對應人體的生理變化與養生調理具有重要意義。此時陽氣漸盛,天地間濕熱之氣瀰漫,人體易受外邪侵襲,尤其是濕邪與熱邪。濕性黏滯,易困阻脾陽,導致脾胃運化功能減弱,出現食慾不振、腹脹、疲倦等症狀;熱邪則易耗氣傷津,使人煩躁、口渴、汗多。

中醫理論強調「天人相應」,芒種時節養生需順應自然。此時宜調理脾胃,健脾祛濕為要務。飲食上可選用薏苡仁、赤小豆、茯苓等利濕之品,或適量食用苦瓜、綠豆等清熱食物。此外,起居應避免久處濕冷環境,以免濕邪內侵。

在經絡氣血運行方面,芒種對應手少陰心經與足太陰脾經的調理。心主血脈,暑熱易擾心神,需注意清心養神;脾主運化,濕邪困脾則需加強健脾化濕。適當按摩或艾灸足三里、陰陵泉等穴位,有助於增強脾胃功能,促進水濕代謝。

芒種亦為農事繁忙之時,人體勞作增多,易耗氣傷陰。中醫提倡「勞逸結合」,避免過度勞累,以保養正氣,順應夏季「養長」之道。此時自然界陽氣旺盛,人體氣血外達,可適當活動以宣通氣機,但需避免烈日曝曬,以防暑熱傷人。

總此,芒種時節在中醫養生中,重在調和脾胃、清熱祛濕,順應夏季陽氣外發之性,以達陰陽平衡、氣血調和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