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盲腸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盲腸氣

盲腸氣,又稱「小腸氣」,為中醫病名,屬疝氣範疇。此證多因腎氣虛弱,寒邪內侵,致使小腸氣機不利,牽引陰部疼痛。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七載:「腎氣虛微,為邪冷之氣所侵,傳注於小腸,則令小腸連陰疼痛,故號盲腸氣也。」說明其病機與腎虛寒凝、小腸受邪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腎氣虛弱:腎主下焦,若腎陽不足,氣化失司,則寒邪易乘虛內侵。
  2. 寒邪凝滯:寒性收引,客於小腸經脈,使氣血運行不暢,發為疼痛。
  3. 小腸氣機逆亂:小腸受邪,氣滯不通,牽引陰部,故見疼痛脹墜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小腹或陰部牽引性疼痛,遇寒加劇,得溫稍緩。
  • 或伴手足逆冷,面色青白,舌淡苔白,脈沉緊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溫經散寒:適用於寒邪內侵、小腸氣滯者,方如《太平聖惠方》之蓽澄茄散(蓽澄茄、吳茱萸、青皮等),以溫通下焦、行氣止痛。
  2. 回陽通脈:若見手足逆冷、陽氣衰微,可選綠雲丸(硫黃、附子等),溫腎助陽,散寒通絡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虛寒證:疼痛綿綿,喜溫喜按,伴腎陽不足之象。
  • 實寒證:痛勢急劇,拒按,寒邪凝滯明顯。

相關理論延伸
中醫認為,小腸與心相表裏,而腎司二陰,故盲腸氣之發病,除與腎虛寒侵有關外,亦可能涉及心陽不振、下焦氣化失調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論及寒疝,亦與此證機理相類,可互參辨治。

此證需與「狐疝」(腹股溝疝)等鑑別,後者多因肝鬱氣滯或中氣下陷所致,治法迥異。盲腸氣以溫腎散寒為主,重在調理下焦虛冷,恢復小腸氣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