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盲腸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盲腸丸

定位與歸經
盲腸丸為經外奇穴,屬中醫腧穴系統,未歸屬於正經脈絡。其位置在腹右側,具體取穴法為:連接髂前上棘(腸骨前上棘)與臍孔(神闕穴),取此連線之中點即為本穴。

主治功能
盲腸丸主要用於調理腸腑氣機,其臨床應用如下:

  1. 腸癰:中醫所謂「腸癰」,相當於現代醫學之闌尾炎或腸道化膿性病變。此穴能疏通局部氣血瘀滯,緩解右下腹疼痛、脹滿。
  2. 腹瀉:對於因濕熱蘊結或飲食不節所致的腹瀉,刺激本穴可調和脾胃運化功能,輔助止瀉。
  3. 氣滯腹痛:與天樞、足三里等穴配伍,可改善因氣機不暢引起的腹脹、絞痛。

針灸操作

  • 針刺:直刺1~1.5寸,得氣後行提插捻轉手法,以局部酸脹感為度。
  • 艾灸:可採用艾炷灸3~5壯,或以艾條溫和灸5~10分鐘,適用於寒濕型腹痛。

理論依據
中醫認為,盲腸丸所在位置鄰近大腸募穴(天樞),且位於陽明經循行區域,故能調節腸道氣血。根據「以痛為腧」的取穴原則,此穴對腸腑實證、熱證具疏泄作用,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宛陳則除之」的治療思想。

配伍應用

  • 闌尾穴(足三里下1~2寸壓痛點)增強消炎止痛之效。
  • 上巨虛(大腸下合穴)以通調腑氣,治療便秘或痢疾。
  • 配合中脘關元溫灸,適用於脾胃虛寒型慢性腹痛。

古籍與現代研究
《腧穴學概論》明確記載其定位與主治,現代針灸臨床亦將其作為輔助治療闌尾炎的經驗穴。部分研究指出,刺激此穴可能促進腸道蠕動,緩解局部炎症反應,然其機轉仍待進一步探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