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痝然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痝然

痝然為中醫典籍中描述腫脹狀態之專有名詞,意指腫起之貌,多用以形容體表或局部組織異常膨脹之病理表現。此詞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尤以《素問·評熱病論》所載「有病腎風者,面胕痝然壅」為經典論述,揭示其與腎風病證之關聯。

字義溯源

「痝」字從「疒」部,本義與疾病相關,《廣韻》釋為「病腫」;「然」為狀態助詞,二者合稱特指腫脹之形貌。在《內經》語境中,此詞不僅描述肉眼可見之腫脹,更隱含病機演變之動態過程,反映氣血津液運行失調所致之病理積聚。

中醫病機闡釋

痝然之形成,與下列中醫核心病機密切相關:

  1. 水濕壅滯
    腎主水液代謝,若腎氣虧虛,氣化失司,則水濕停聚。如《素問》所述「腎風」證,因風邪襲腎,水氣上逆,故見面部痝然腫脹,甚則「壅」塞不通。此類腫脹多伴皮色光亮、按之凹陷難起,屬陰水範疇。
  2. 氣血瘀阻
    經絡氣血運行不暢,瘀血內停,可致局部痝然腫硬。《醫宗金鑒》論及癰疽時,描述「腫硬痝然」之狀,即為熱毒壅遏、血瘀成癰之象。此類腫脹多伴紅熱疼痛,質地堅實。
  3. 痰濁凝結
    痰濕凝聚於皮裡膜外,形成結塊腫脹,如瘰癧、痰核等病變,其表徵亦可歸於痝然之列。元代朱震亨《丹溪心法》強調「痰之為物,隨氣升降」,痰濁流注之處常見局部痝然隆起。

臨床辨證要點

古籍中痝然之描述,需結合以下辨證要素:

  • 部位特性
    面部痝然多責之腎、肺二臟,因腎水上泛或肺失宣降;四肢腫脹則常與脾虛濕困相關;局部突發痝然腫起,需辨外感邪毒或內傷瘀滯。
  • 兼見症狀
    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,痝然若伴「惡風、汗出、頭痛」者屬風水;若「腹大、臍腫」則為石水。色澤方面,皮色㿠白多屬虛寒,紫暗多為血瘀,紅赤則主熱毒。

典籍延伸論述

除《素問》外,歷代醫家對痝然亦有發揮:

  • 《靈樞·水脹》論水腫病時,提及「水始起也,目窠上微腫,如新臥起之狀」,其腫勢漸進可發展至「足脛痝然」;
  • 清代《醫林改錯》從瘀血角度補充,認為「痝然堅硬者,血絡阻塞,當以逐瘀為要」;
  • 溫病學派如吳鞠通《溫病條辨》,將頭面痝然腫大歸為「大頭瘟」特徵,屬風熱時毒上攻。

此概念體現中醫「象形命名」之診斷思維,透過外在腫脹形態,推斷內在氣血津液病變,為辨證論治提供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