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難
病名:產難,又稱難產,出自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三,指婦女在分娩過程中,因氣血失調、胎位不正或其他因素,導致胎兒難以順利娩出之病症。中醫認為,產難多與氣血虛弱、氣滯血瘀、寒凝胞宮或胎兒異常等因素相關。
病因病機:
- 氣血虛弱:孕婦素體氣血不足,或因產時用力過早,耗傷氣力,導致胞宮收縮無力,難以推動胎兒娩出。
- 氣滯血瘀:情志不暢、肝氣鬱結,或產時受寒,致使氣血運行不暢,胞脈瘀阻,胎兒轉動受阻。
- 胎位不正:因胎兒體位異常(如橫位、臀位),或胎兒過大,阻礙產道,使分娩困難。
- 寒凝胞宮:產時感受寒邪,寒性凝滯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影響胎兒娩出。
臨床表現:
- 產程延長,陣痛微弱或過強而不協調。
- 胎兒遲遲未能娩出,或產道受阻。
- 伴隨面色蒼白、氣短乏力(氣血虛弱),或胸脅脹痛、舌質紫暗(氣滯血瘀)等證候。
中醫治法:
- 補氣養血:適用於氣血虛弱者,方如蔡松汀難產方(黃耆、當歸、茯神、黨參等),以益氣催生。
- 理氣活血:針對氣滯血瘀證,可用催生飲(當歸、川芎、大腹皮、枳殼等),以行氣化瘀,助胎下行。
- 溫經散寒:若因寒凝胞宮,方選溫經湯(吳茱萸、桂枝、當歸等),以溫通經脈。
- 外治輔助:如針灸選用合谷、三陰交等穴,以調暢氣血;或手法矯正胎位(如艾灸至陰穴)。
古籍記載:
- 《婦人良方》提及:「產難者,因兒轉身,將兒枕血塊破碎,與胞中敗血壅滯,兒不能下。」強調血瘀為病機之一。
- 《醫宗金鑒》則分述「交骨不開」「氣血虛弱」等證型,並載相應方藥。
產難為中醫婦科重要病症,歷代醫家對其病因、治法皆有詳論,臨床需辨證施治,以助產婦順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