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貓眼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貓眼瘡,又名寒瘡,是一種皮膚病。多發於頭面、手足等部位,初起時為紅色小丘疹,逐漸擴大成片,表面光滑,有少量鱗屑,周圍有紅暈,有時可見水皰。皮損常伴有灼熱、瘙癢等症狀。

貓眼瘡的病因主要與內蘊濕熱、外受風寒有關。當人體內濕熱過盛,外受風寒侵襲,濕熱之邪凝結於肌膚,就會引起貓眼瘡。此外,過度勞累、精神緊張、睡眠不足等因素,也可能誘發貓眼瘡。

貓眼瘡的治療以清熱、利濕、散邪為主。可內服清肌滲濕湯,外用妙貼散貼敷。此外,還可以配合針灸、拔罐、推拿等中醫外治方法治療。

貓眼瘡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保持皮膚清潔,勤洗澡,勤換衣。
  2. 避免過度勞累,保持充足的睡眠。
  3. 注意飲食,避免辛辣、油膩、生冷等刺激性食物。
  4. 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
如果出現貓眼瘡的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

以下是《醫宗金鑒》中關於貓眼瘡的記載:

「貓眼瘡者,頭面手足生瘡,瘡面起紅斑成片者。亦名寒瘡。蓋因內蘊濕熱,外受風寒,凝結於肌膚而成。其狀如貓眼,故名。治宜清熱,利濕,散邪。方用清肌滲濕湯。若有水泡者,加金銀花、連翹、板藍根等。外用妙貼散貼敷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