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貓眼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貓眼瘡

貓眼瘡,又稱「寒瘡」,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載於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。其特徵為頭面、手足等部位生瘡,瘡面泛現紅斑,形如貓眼,故名。此病多因內有濕熱鬱結,外感風寒邪氣,兩相搏結,滯留肌腠而發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本病成因可分內外二端:

  1. 內因:患者素體濕熱內蘊,或因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釀生濕熱,蘊積脾胃,上蒸於肌表。
  2. 外因:感受風寒之邪,外邪束表,與內濕相合,阻滯經絡,氣血不暢,發為紅斑瘡瘍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皮損特徵:初起皮膚現紅斑,邊緣略隆起,中央凹陷,色澤紅潤,形似貓眼,或伴水皰、膿皰。
  • 好發部位:多見於頭面、手足等陽經循行之處,偶見於四肢伸側。
  • 伴隨症狀:或見輕微瘙癢、灼熱感,若濕熱偏盛,則瘡面滲液;風寒偏重者,皮色暗紅,遇寒加重。

辨證分型

  1. 濕熱蘊結證:瘡色鮮紅,水皰密集,滲液黏稠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2. 風寒外束證:瘡色暗紅,遇冷加劇,舌淡苔白,脈浮緊。

治療原則

以「清熱利濕、疏風散邪」為主,依證型加減:

  • 內治
    • 濕熱重者,選用 清肌滲濕湯(黃芩、梔子、澤瀉等)清熱化濕。
    • 風寒甚者,以 荊防敗毒散 加減,疏風散寒,佐以活血。
  • 外治
    • 瘡面未潰者,以 妙貼散(《醫宗金鑒》方)調敷,解毒斂瘡。
    • 若有糜爛滲液,可選 黃柏散青黛散 外撲,收濕止癢。

古籍論述

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此證由內有濕熱,外受風寒,凝滯而成……宜滲濕清熱,外以妙貼散敷之。」指出內外合治之要。此外,《外科正宗》亦載類似病症,強調「風濕相搏」為發病關鍵。

現代對應

此病與西醫「虹膜樣多形紅斑」(Erythema multiforme)相似,多因感染、藥物過敏等誘發,然中醫治療著重調理體質,辨證施藥,與西醫對症處理迥異。

(全文聚焦中醫理論,未涉現代醫學建議及注意事項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