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毛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毛拔

毛拔為中醫病證名,指毛髮脫落之症,又稱「脫髮」。《素問·五臟生成》云:「多食苦,而皮槁而毛拔。」此句闡明飲食偏嗜苦味過度,可能導致皮膚枯槁、毛髮脫落,反映中醫「五味偏勝傷臟」之理論。苦味屬心,過食苦味易耗傷心陰,心主血脈,血虛則皮毛失養,故見毛拔。

中醫認為,毛髮生長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,尤以「腎其華在髮」、「髮為血之余」為核心理論。腎精充足則毛髮烏黑濃密,肝血充盈則毛髮潤澤;反之,腎虛精虧、血熱風燥、氣血兩虛、濕熱上蒸等,皆可導致毛拔。臨床常見證型如下:

  1. 腎精虧虛:多見於早衰或久病者,毛髮稀疏枯槁,伴腰膝酸軟、耳鳴健忘,治宜填精補腎,方選七寶美髯丹或左歸丸。
  2. 血熱風燥:青壯年多見,頭髮驟然成片脫落(如油風),頭皮瘙癢,舌紅苔薄黃,治宜涼血熄風,方用神應養真丹加減。
  3. 氣血兩虛:毛髮細軟易脫,面色萎黃,倦怠乏力,常見於產後或大病後,治宜益氣養血,方選八珍湯或人參養榮湯。
  4. 濕熱蘊結:頭皮油膩黏著,毛髮稀疏脫落,兼見口苦苔黃膩,治宜清熱化濕,方用萆薢滲濕湯合茵陳蒿湯。

此外,針灸療法亦常應用,取穴以督脈(如百會)、膀胱經(如腎俞)、局部叩刺為主,配合梅花針輕叩脫髮區,以疏通經氣、促進生髮。

毛拔一症,雖外顯於皮毛,實內應於臟腑,臨證需辨明虛實寒熱,調理整體方能奏效。歷代醫家如《外科正宗》論油風、《醫宗金鑑》載「蛀髮癬」,皆對脫髮機理及治法有進一步發揮,可見中醫對毛拔之認識源遠流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