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毛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毛刺

毛刺為中醫針刺手法之一,屬《靈樞·官針》所載「九刺」法中的一種。其名源於《黃帝內經》,原文載:「毛刺者,刺浮痹皮膚也。」意指針對邪氣淺表、遊走於皮膚層的「浮痹」之症,施以淺刺皮毛的技法。此刺法不深入肌肉,僅作用於體表,以疏泄風邪、調和營衛,後世發展的皮膚針(如梅花針、七星針)即承襲此理而演變。

理論依據

毛刺的運用,根基於中醫對「皮毛—經絡—臟腑」關聯的認識。《素問·皮部論》提出「十二經脈者,皮之部也」,認為皮膚分屬各經,外邪侵襲常由表入裏,故刺皮毛可截斷病傳。浮痹多因風寒濕邪客於衛分,致氣血澀滯,表現為皮膚麻木、隱痛或遊走性不適。毛刺透過輕淺刺激,激發衛氣運行,達到「通其經脈,調其血氣」之效。

操作特點

  1. 淺刺為要:針尖僅觸及表皮或稍入皮內,以患者覺輕微刺癢為度,不出血或極少出血。
  2. 取穴靈活:常選病變局部或循經取穴,如風邪犯表可取風池、風門配阿是穴。
  3. 工具演變:古用毫針單點淺刺,後世改良為叢針工具(如滾針、皮膚針),提升施術效率。

臨床應用

毛刺主攻表淺病證,尤擅:

  • 風痹瘙癢:如蕁麻疹、皮膚頑麻,藉淺刺泄風宣透。
  • 皮部氣滯:針對氣血不和所致的皮膚感覺異常。
  • 預防調護:傳統亦用於體虛易感者,輕刺肺俞、大椎以固衛防邪。

此技法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與「輕可去實」的思想,後世結合經絡理論,進一步擴展其適應範圍,成為外治法中獨具特色的治療手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