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毛悴色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毛悴色夭
毛悴色夭為中醫證名,指皮毛憔悴枯槁,色澤晦暗無華之象。此證首見於《靈樞·本神》,原文提及:「心怵惕思慮則傷神,神傷則恐懼自失,破䐃脫肉,毛悴色夭,死於冬。」其病機多與臟腑氣血虧虛,尤以心、脾、肺三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導致皮毛失於濡養而呈現衰敗之態。
病因病機
- 心脾兩虛:
《靈樞》指出,過度思慮傷及心神,心神受損則連帶影響脾之運化。心主血,脾統血,二者虛弱則氣血生化不足,無法上榮於皮毛,故見毛髮枯脆、膚色萎黃或蒼白。 - 肺氣虧虛:
肺主皮毛,司宣發衛氣。若肺氣虛弱,衛外不固,津液輸布失常,皮毛失於溫煦與潤澤,則表現為毛髮稀疏易折、面色枯槁無光。 - 肝腎不足:
肝藏血,腎藏精,精血互化。若肝腎虧虛,精血衰少,則毛髮失其根本,色澤轉為晦暗,甚則早白脫落。
臨床表現
- 皮毛憔悴:毛髮乾枯易斷,皮膚粗糙鬆弛,缺乏彈性。
- 色澤枯夭:面色晦滯如蒙塵,或蒼白無華,唇甲淡白,整體呈現「夭然不澤」之態。
- 兼症:可伴隨神疲乏力、氣短懶言、納差便溏等氣血兩虛之象。
中醫理論延伸
此證不僅見於慢性虛損疾病,亦與情志內傷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神」對形體的統攝作用,若長期憂思恐懼,耗傷心神,可進一步導致形體衰敗,毛悴色夭即為外候之一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於《類經》中進一步闡釋,此證多屬「五臟之衰,形於外者」,提示內臟精氣衰竭的嚴重性。
辨證要點
臨床需結合四診,細察毛髮與膚色變化,並辨析其背後臟腑虛損之重心。如:
- 心脾兩虛者,多伴心悸失眠、食少腹脹;
- 肺氣不足者,常見咳喘氣弱、易感外邪;
- 肝腎虧虛者,常有腰膝痠軟、眩暈耳鳴等症。
此證反映了中醫「有諸內必形諸外」的整體觀,透過外在徵象推斷內在病機,為診治虛勞類疾病的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