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毛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毛際

定義與解剖位置
毛際為中醫解剖結構名詞,指前陰上方生長陰毛的皮膚邊緣區域,屬任脈與足少陽膽經所過之處。此處為經絡交會之要衝,亦為下焦氣血輸布之樞紐。《素問·骨空論》載:「任脈者,起中極之下,以上毛際。」明確指出任脈起始於中極穴下方,上行經過毛際;《靈樞·經脈》亦提及膽經循行「繞毛際」,顯示其與經絡系統之密切關聯。

經絡聯繫與生理功能

  1. 任脈與衝脈之會
    毛際為任脈所過,任脈主一身之陰,統攝胞宮、精室,與生殖機能密切相關。衝脈亦於此處與任脈交會,二脈共司調節氣血下注,故毛際之氣血充盈與否,可影響月經、遺精等生理活動。
  2. 足少陽膽經所絡
    膽經「繞毛際」,其經氣疏泄有助於調達下焦氣機。若膽經鬱滯,可致毛際周圍氣血不暢,甚則引發脹痛或皮膚病變。

臨床相關性

  • 診斷意義
    毛際區域的色澤、溫度及毛髮分布狀態,可反映下焦濕熱、寒凝或氣血虛實。如毛際皮膚潮紅濕疹,多屬肝膽濕熱下注;若毛髮稀疏枯槁,則可能為腎精不足之象。
  • 治療應用
    針灸或艾灸任脈中極、曲骨等穴,可調理毛際氣血,用於治療淋證、帶下等症;膽經之五樞、維道穴亦能疏解毛際周圍氣機壅滯。

古籍考據與延伸
《類經》註解毛際為「陰毛之際,乃任脈所起」,強調其為經氣發端之處;《醫宗金鑑》則將毛際與「篡間」(會陰部)並論,指出二者共構下焦門戶,主司精關開闔。後世醫家進一步認為,毛際與「宗筋」(外生殖器)相連,故其狀態亦能反映筋脈氣血之盛衰。

綜言之,毛際雖為局部體表結構,然透過經絡聯繫,與臟腑、氣血功能深相關聯,於中醫理論中兼具解剖與功能雙重意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