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毛景義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毛景義(生卒年不詳),字退之,清代河北靜海縣人,為中醫史上具學術特色之醫家。其著作反映晚清中西醫學交流之時代背景,尤擅長喉科與經典註解,兼融傳統醫理與當時新知,展現獨特學術視野。
學術著作與貢獻
- 《中西醫話》
此書為毛氏探討中西醫學異同之代表作,內容涉及臟腑理論、診斷方法比較。書中嘗試以中醫陰陽五行學說解讀西方解剖生理知識,體現「中體西用」之思維模式。特別在脈學部分,提出「三焦氣化與淋巴循環相通」之觀點,反映當時醫家對西方醫學之理解與詮釋。 - 《喉科選粹》
集中醫喉科診治之大成,系統整理白喉、喉癰等急症療法。書中強調「咽喉為經脈交會之所」的理論基礎,結合實證經驗,記載多種針刺放血與藥末吹喉技法,如以「冰硼散」配合少商穴刺血治療喉痹,體現清代喉科「外治為先」的臨床特色。 -
未刊醫籍探微
- 《本草分經解》:據傳本稿採用「以經絡歸藥」的編纂體例,將藥物按十二經分類,每藥註明「氣味走守」特性,如黃芩歸手太陰而主降,延續張元素《珍珠囊》的藥理思想。
- 《素問註解》:從殘卷題跋推測,其註解重視「運氣學說與臨床應驗」,對《至真要大論》中「病機十九條」提出「六氣互化」之新解,可能受張志聰《素問集註》影響。
學術思想特色
毛氏醫學理論承襲《內經》基礎,然不拘泥古說。在《中西醫話》中可見其嘗試會通中西,如以「命門相火」比附「生命元氣」,又以「三焦水道」解釋體液循環。其喉科治療則顯著結合「溫病學派」理論,強調「疫毒從口鼻入」的病因觀,用藥兼顧清熱解毒與護養陰液,反映清代喉科疫病防治的學術演進。
歷史定位
毛景義所處時代正值西方醫學傳入初期,其著作保留傳統中醫面對新知的應對模式,特別是對解剖生理學的詮釋方式,具有醫史文獻研究價值。雖部分著作散佚,現存作品仍可窺見晚清醫家「匯通中西」的典型思維,在中醫理論發展史上具承先啟後之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