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門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門頹
病名:產門頹,又稱「產頹」或「產(疒^頹)」,屬中醫婦科病證範疇,指產後子宮脫垂或陰道壁下垂之症。《女科秘要》記載:「產物形如帕下垂,俗名呼作產門頹。」此病多因產時用力過度,或產後調攝失宜,導致氣虛下陷,胞宮失於固攝,遂致下垂。
病因病機:
- 氣虛下陷:產婦素體氣虛,或產時耗氣過甚,中氣不足,無力升提,致子宮脫垂。
- 腎氣虧虛:腎主胞宮,若產後腎氣虧損,帶脈失約,則胞宮下墜。
- 濕熱下注:若氣虛日久,兼感濕熱之邪,下注胞宮,可加重下垂,並伴見分泌物增多、穢濁等症。
臨床表現:
- 輕症:產後自覺陰部有物下墜,臥床可回縮,站立或勞累後加重。
- 重症:子宮或陰道壁明顯脫出產門外,形如帕狀,甚則摩擦損傷,伴見小便淋瀝、腰痠乏力等。
治法:
- 內治:
- 補中益氣、升陽舉陷:主方選用《補中益氣湯》(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炙甘草、當歸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),以益氣升提。
- 補腎固脫:若兼腎虛,可加杜仲、續斷、桑寄生;若濕熱下注,佐以黃柏、蒼朮等清利濕熱。
- 針灸:
- 取穴:子宮穴(中極旁開3寸)、維胞(關元旁開6寸)、百會(升提陽氣)、足三里(補益脾胃)。
- 手法:以補法為主,配合艾灸溫陽固脫。
古籍參考:
- 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:「產後子宮脫出,由氣虛不能收攝。」強調益氣為要。
- 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則以補中益氣湯合五味子、金櫻子等澀斂之品,加強固脫之效。
此病以虛證為本,治療當以補益升提為主,兼顧濕熱或瘀血等標證,方可收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