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毛竅血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毛竅血出
毛竅血出,又稱「脈溢」,為中醫古籍所載之特殊血證,首見於《醫學入門·卷八》。其症表現為體表毛竅無故滲血,若血不得出,則皮膚脹滿如鼓,甚則眼、鼻、口等孔竅因氣血壅滯而脹合,病情急驟。古籍記載以生薑汁合水飲服,可緩解其候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毛竅血出與「氣血失和」密切相關,主要涉及以下機制:
- 陽氣浮越:氣為血之帥,若陽氣過亢或虛浮於外,迫血妄行,可致血不循經,從毛竅溢出。
- 血熱妄行:熱邪內擾血分,或陰虛內熱,灼傷脈絡,使血溢脈外。
- 氣虛不攝:氣虛則統血無權,血失固攝,滲出體表。
- 經脈壅滯:氣血運行不暢,鬱而化火,或痰瘀阻絡,迫使血行異常。
治法與方藥
歷代醫家對本證的治療注重「調氣和血」,兼顧標本:
- 生薑汁:性辛溫,能散寒通陽,和胃降逆,其辛散之力可助疏通壅滯之氣血,故《醫學入門》以之為急救之用。
- 清熱涼血:若屬血熱,可選犀角地黃湯、黃連解毒湯加減,以清解血分熱毒。
- 益氣固表:若因氣虛,宜用歸脾湯或玉屏風散,補氣攝血,固護肌表。
- 化瘀通絡:兼見瘀象者,可配合桃紅四物湯或血府逐瘀湯,活血以導血歸經。
與相關證候鑑別
毛竅血出需與「肌衄」(紫斑)、「汗血」等區分:
- 肌衄:多為皮下出血成斑,無毛竅滲血之狀,常因脾不統血或血熱所致。
- 汗血:指汗液夾血,屬「血汗症」,與毛竅純血外溢不同。
此證雖臨床罕見,然中醫從氣血整體調治的思路,對辨析異常出血證候具獨特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