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毛士達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清代醫家毛士達,河南滑縣人士,為乾隆、嘉慶年間著名醫學家。其生平精研《內經》、《難經》諸典,深得張仲景辨證論治之要旨,尤擅長將理論與臨床實證相結合,在舌診與方劑配伍領域有獨特創見。
在診斷學方面,毛氏所著《舌苔三十六種》系統歸納舌象變化與臟腑病機的對應關係。書中將舌質與舌苔分列九綱辨證,首創「舌診八要」理論,提出「苔色應五臟,質候察六經」的診斷原則,補充了張仲景六經辨證在舌診方面的不足。其觀察細微處如記載「絳舌生芒刺屬少陰熱化」、「白膩苔見裂紋為太陰濕熱交蒸」等症候,至今仍為臨床重要參考。
方劑學成就見於《經驗奇方》與《本草醫方》。毛氏立方注重「君臣佐使」的動態平衡,擅用藥對配伍,如創製「清暑化濕湯」以鮮藿香配伍六一散,體現其「輕清透邪」的治療思想。在《本草按症》中更首創「藥性三維歸經」理論,將每味藥物的性味、歸經與病機相對應,如指出「黃芩雖苦寒,然清上焦熱須酒炒,瀉下焦火宜生用」,深化了藥物炮製與臨床效用的關聯性。
在治療學上,毛氏發展出「三焦分消」療法,強調「上焦宜宣、中焦宜運、下焦宜通」的整體調治理念。其醫案記載以「輕可去實」法治癒春溫誤汗致痙的案例,展現其對溫病學說的靈活運用。另在《脈訣補遺》中提出「脈象動態辨證」學說,認為脈象須結合時辰、節氣綜合判斷,此觀點與現代時間醫學頗有相通之處。
毛氏著述雖多散佚,然現存《經驗奇方》仍可見其融合傷寒與溫病學派的學術特色,對清代中醫學理論與臨床實踐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。其重視「四診合參」的診療思維,以及對舌診系統化的整理,在中國診斷學史上具有承先啟後的地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