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毛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毛聳

毛聳為中醫證候名詞,指患者體表毫毛突然聳然直竪之現象,此證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痙濕暍病脈證治》。其成因多與外邪侵襲、正氣抗邪或經氣逆亂相關,屬外感病或內傷雜病中較特殊之體表反應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犯表:風、寒、濕等外邪客於肌腠,衛陽被遏,正邪相爭,毛竅開闔失常,故見毫毛豎起。此類多伴惡寒、發熱等表證,如《傷寒論》所述「太陽病」初起之象。
  2. 陽氣怫鬱:內熱熾盛或氣機壅滯,陽氣不得宣通,鬱於肌表,可引發毛聳。常見於熱病初期或肝鬱化火之證。
  3. 驚恐傷腎:七情過極,尤其驟受驚恐,腎氣逆亂,牽動衛氣,致毛竅驟縮而聳立,與「怒則氣上」「恐則氣下」之機理相通。

臨床表現
毛聳多為突發性,患者自覺皮膚緊繃,觸之可見細小毫毛直立,或伴局部寒慄。若屬外感,常與頭痛、項強並見;若因內熱,則兼面赤、煩躁;情志所致者,多有心悸、脈促等症。

相關典籍延伸
《靈樞·口問》提及「邪之所在,皆為不足」,毛聳亦可視為正氣驅邪外出的反應。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釋,此現象與「腠理開泄」或「營衛失調」密切相關,可作為辨別病位淺深之參考。

辨證要點
診察時需結合四診:

  • 望診:觀察毫毛豎立範圍及伴隨面色、舌象。
  • 切診:脈浮緊多屬表寒,脈洪數則主裏熱。
  • 問診:詢及誘因(如受涼、情緒波動)及全身症狀。

此證雖微,然能反映氣血陰陽之變,臨床不可輕忽。歷代醫家重視其作為疾病傳變之先兆,尤常見於溫病初期或痙病前驅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