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毛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毛折

病證名,出自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,為中醫診斷危重症候之一,指毛髮枯槁無澤、稀疏易斷之病變。此症多因久病耗傷精氣,臟腑虛衰,氣血津液虧竭,無法濡養皮毛所致,屬元氣衰敗之徵兆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「髮為血之余」,毛髮之榮枯與氣血盛衰、腎精盈虧密切相關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:「血不流則毛色不澤。」若久病重病,氣血耗損過度,或腎精虧虛,精不化血,則毛髮失於濡養,呈現乾枯、脆裂、易折之態。此外,肺主皮毛,肺氣虛弱亦可能影響毛髮潤澤,如《素問·六節藏象論》言:「肺者,氣之本,其華在毛。」

臨床意義
毛折常伴隨其他虛衰症狀,如形體羸瘦、面色晦暗、爪甲枯槁等,多見於癆瘵、消渴、癲癇久病或腫瘤晚期患者。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將其列為「五虛」危候之一,謂:「毛折者,毛先死。」提示臟腑精氣衰竭,預後不良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  1. 與臟腑關係

    • 腎精不足:腎藏精,其華在髮,腎精虧虛則髮枯不榮。
    • 肝血虛耗:肝藏血,髮為血之余,肝血不足則毛髮失養。
    • 肺氣虛弱:肺主宣發,輸布津液至皮毛,肺虛則皮毛焦枯。
  2. 與經絡聯繫
    足少陰腎經「貫脊屬腎,絡膀胱」,其氣血上達頭頂,若腎經氣血衰少,可致頭頂毛髮脫落或枯折。

古籍佐證

  • 《難經·二十四難》云:「足少陰氣絕,則骨枯……故齒長而枯,髮無潤澤。」強調腎氣衰絕與毛折之關聯。
  • 《諸病源候論》亦載:「血氣虛,則腎氣弱;腎氣弱,則骨髓枯竭,故髮變白而落。」

毛折作為中醫診斷學中的特殊體徵,不僅反映外在病變,更深層揭示臟腑氣血衰敗之機,為判斷疾病預後的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