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門不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門不閉
別名:玉門不閉、陰門不閉、產門不合
定義
產門不閉為中醫婦科病名,首載於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卷二十三,指產後陰道外口未能正常閉合之症。此病多因產後氣血耗傷,或產時損傷所致,臨床表現以陰戶鬆弛不閉為主,或伴隨腫痛、氣虛等證候。
病因病機
- 氣血兩虛:
產婦素體虛弱,或產程過長、失血過多,導致氣血大虧,衝任失養,肌肉鬆弛,無力收攝,故而產門難以閉合。 - 產道損傷:
分娩時產門受損,局部氣血瘀滯,或感染邪毒,致使腫脹疼痛,阻礙傷口癒合,甚則化熱成膿。
辨證論治
-
氣血虧虛證
- 主症:產門不閉,伴少氣懶言、面色蒼白、倦怠乏力、自汗、舌淡苔薄、脈細弱。
- 治法:大補氣血,固攝衝任。
- 方藥:十全大補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、黃耆、肉桂)加減,可酌加升麻、柴胡以升提氣機。
-
熱毒瘀滯證
- 主症:產門腫脹焮痛,色紅灼熱,或見分泌物黃稠,兼發熱、口乾、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,脈數。
- 治法:清熱解毒,活血消腫。
- 方藥:加味逍遙散(當歸、白芍、柴胡、茯苓、白朮、甘草、牡丹皮、梔子)合清熱解毒之品,如金銀花、連翹、荊芥等。若熱毒熾盛,可加黃連、黃芩。
-
氣虛下陷證
- 主症:腫痛已消,然產門仍鬆弛不閉,伴小腹下墜感,神疲乏力,脈虛緩。
- 治法:補中益氣,升陽舉陷。
- 方藥:補中益氣湯(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當歸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)為主,可加五味子、金櫻子以增強收斂之效。
外治法
- 甘草湯外洗:取生甘草濃煎取汁,溫洗患處,可緩解腫痛,促進局部氣血流通。
- 針灸輔助:選取關元、氣海、足三里等穴,以艾灸溫補氣血,或針刺三陰交、血海以調和衝任。
古籍參考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強調產後氣血驟虛為本病關鍵,並提出「產後玉門不閉,由元氣素弱,胎前失於調養」之論,與後世醫家所論氣血兩虛病機相合。清代《傅青主女科》進一步指出,產門不閉若兼見陰中冷感,屬腎陽不足,可加用溫腎固澀之品如鹿角膠、巴戟天等。
本病因虛實夾雜,臨床需詳辨氣血、熱毒之輕重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