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卯南卯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卯南卯北
中醫針刺補瀉術語解析
卯南卯北為中醫針灸學中描述捻針補瀉手法的專業術語,源自明代著名針灸醫家席弘所著《席弘賦》。此術語以地支方位為喻,形象地描述了針刺補瀉時捻針方向的差異。
地支方位與捻針手法
在中醫傳統理論中,地支方位與針刺手法有著密切聯繫:
- 卯位:對應東方,在鐘面上相當於時針指向3點的位置
- 午位:位於正南,鐘面上為12點方向
- 子位:位於正北,鐘面上為6點方向
《席弘賦》明確記載:「補自卯南轉針高,瀉從卯北莫辭勞」,意指:
- 補法:從卯位(3點)向南(午位,12點)方向轉針,即大指向前、左轉(逆時針)的手法
- 瀉法:從卯位(3點)向北(子位,6點)方向轉針,即大指向後、右轉(順時針)的手法
理論基礎與經絡氣血關係
此手法的理論依據源自《黃帝內經》中關於經絡氣血運行的學說:
- 補法左轉(卯南):順應經氣循行方向,能促進氣血充盈,適用於虛證
- 瀉法右轉(卯北):逆反經氣走向,可疏泄邪氣,適用於實證
這種手法與傳統的「迎隨補瀉」理論相呼應,左轉為隨(補),右轉為迎(瀉)。
與其他補瀉手法的關聯
卯南卯北手法與以下傳統針刺補瀉法有密切關聯:
- 捻轉補瀉:核心手法相同,均以捻轉方向區分補瀉
- 提插補瀉:可配合使用,提針為瀉,插針為補
- 呼吸補瀉:常與呼吸節律相配合
- 九六補瀉:補法行九陽數,瀉法行六陰數
值得注意的是,卯南卯北與「卯南酉北」表述雖略有差異,但實質上均指同一套補瀉理論體系。
臨床應用要點
在實際操作中,此手法需注意:
- 捻轉角度一般控制在180-360度之間
- 操作時需配合適當的指力與針感
- 常與其他補瀉要素如針刺深度、留針時間等配合使用
歷代醫家對此手法多有發揮,如明代楊繼洲在《針灸大成》中進一步完善了相關理論,使其成為針灸補瀉手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