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卯南酉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卯南酉北

卯南酉北為中醫針刺補瀉法之術語,出自唐代孫思邈《千金要方·用針略例》,原文載:「欲補從卯南,欲瀉從酉北。」此說以十二地支配合方位,闡明針刺手法與氣血調控之關係。

地支與方位對應

傳統中醫將十二地支與四方方位相配:

  • 屬東方,應春分,主生發之氣;
  • 屬南方,應夏至,主陽氣鼎盛;
  • 屬西方,應秋分,主收斂之氣;
  • 屬北方,應冬至,主陰氣至極。

「卯南」即從卯位(東)向南(午)推移,指向午位;「酉北」則從酉位(西)向北(子)推移,指向子位。故卯南實指午方,酉北實指子方。

補瀉手法與氣機調控

此理論結合針刺轉針方向,以順應天地陰陽之氣:

  1. 補法從卯南(午)

    • 午位屬火,象徵陽氣旺盛。針刺時,左轉(順時針)行針,隨經脈氣血流向而轉,可助氣血生發,屬「隨而濟之」之補法。
    • 此法多用於虛證,如氣血不足、陽氣虛弱,以激發經氣。
  2. 瀉法從酉北(子)

    • 子位屬水,象徵陰氣至盛。針刺時,右轉(逆時針)行針,逆經脈氣血流向而轉,可導邪外出,屬「迎而奪之」之瀉法。
    • 此法適用於實證,如氣滯血瘀、邪熱壅盛,以疏泄病邪。

與後世補瀉理論之關聯

此說與《針經指南》所載「撚轉補瀉」原理相通:

  • 左轉(大指向前)為陽,契合「從午」之補;
  • 右轉(大指向後)為陰,契合「從子」之瀉。
    明代《針灸大成》進一步闡發,強調轉針方向需結合經脈循行與病性虛實,以調和營衛。

陰陽哲學基礎

卯南酉北之說,根源於《內經》「天人相應」思想:

  • 午(南)為陽極,補法順應陽升之勢;
  • 子(北)為陰極,瀉法順應陰降之勢。
    針刺藉此模擬自然節律,以「調陰陽、和氣血」為核心,體現中醫「法天則地」的治療觀。

此術語雖簡,然涵蓋針刺手法、方位象數及陰陽理論,為傳統針灸學中結合時空觀念的獨特技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