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冒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冒風

冒風為中醫病名,指因感受風邪而引發的感冒輕症,屬外感表證之範疇。其病機為風邪外襲,客於皮毛,尚未深入經絡臟腑,故病情較傷風、中風為輕。《醫學入門·風》有云:「冒風惡風,多屬肺。」指出此症與肺系相關,因肺主皮毛,開竅於鼻,風邪從口鼻或肌表侵入,首犯肺衛,故見肺系症狀。

病因病機
風為陽邪,其性輕揚開泄,易襲陽位。冒風之成,多因起居不慎,或氣候驟變,風邪乘虛而入,鬱於肌表,導致衛陽被遏,肺氣失宣。雷豐於《時病論》中進一步闡釋:「冒風者,風邪冒於皮毛,而未傳經入裡也。」強調其病位淺表,邪未深傳。汪訒庵則區分風邪致病之輕重:「輕為冒,重為傷,又重則為中。」可見冒風屬外感初起,病情較為輕淺。

臨床表現
冒風之證,以風邪束表、肺氣不宣為主要特點,常見以下症狀:

  1. 表衛不和:惡風、微熱,或僅覺頭面烘熱,汗出不明顯。
  2. 肺竅不利:鼻塞聲重,或噴嚏頻作,咽喉微癢。
  3. 清陽受擾:頭痛昏沉,多見於額部或太陽穴。
  4. 肺失清肅:咳嗽痰少,咳聲輕淺,脈象濡滑或浮緩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冒風,當遵「其在皮者,汗而發之」之則,以疏風解表、輕宣肺氣為主。雷豐主張「微辛輕解法」,即選用辛散輕清之品,透邪外出,避免過用辛溫燥烈之藥,恐耗傷衛陽。常用方劑如:

  • 桑菊飲(《溫病條辨》):桑葉、菊花、杏仁、連翹等,適於風邪偏熱、咳嗽明顯者。
  • 蔥豉湯(《肘後備急方》):蔥白、淡豆豉,藥性平和,宜於風邪初犯、表證輕微者。
    若兼夾寒邪,可加荊芥、防風以增強疏風散寒之力;若見咽痛,佐以薄荷、牛蒡子清利咽喉。

鑒別診斷
冒風需與下列病證區分:

  1. 傷風:邪氣較盛,症狀較重,常見明顯發熱、頭身酸痛,脈浮緊或浮數。
  2. 中風:風邪深入經絡或內擾神明,見口眼歪斜、肢體偏癱,或猝然昏仆等。
  3. 風溫:屬溫病範疇,起病即見發熱口渴、咳嗽氣促,脈數有力,與冒風之輕淺不同。

相關記載
歷代醫家對冒風多有論述,除前述《醫學入門》《時病論》外,《證治準繩》亦提及:「風邪客於膚腠,灑淅惡風,是為冒風。」強調其邪淺病輕之特質。此外,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指出:「冒風不即治,恐漸入裡。」提示雖病情輕微,仍應及時疏解,防其傳變。

冒風一證,雖屬小恙,然為外感之初始階段,明辨其機、對證施治,既可阻邪內傳,亦能避免過用藥物之弊,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與「輕可去實」之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