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冒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冒寒
冒寒為中醫病名,屬感冒之一種,首見於《丹溪心法附余·傷寒》。其病因乃寒邪外襲,罩冒體表,致使衛陽被遏,腠理閉塞,正邪交爭而發病。
病因病機
寒為陰邪,其性收引凝滯。寒邪客於肌表,衛陽之氣不得宣發,故見畏寒、無汗;寒性凝滯,經絡氣血運行不暢,則遍體酸疼;頭為諸陽之會,寒邪上犯,清陽受阻,故頭痛微微;正邪相爭於表,故發熱;脈浮為邪在表之徵。
臨床表現
主要證候包括:
- 遍身酸楚疼痛
- 頭部微痛
- 明顯畏寒,甚則寒戰
- 發熱但熱勢不高
- 無汗或汗出不暢
- 舌苔薄白,脈浮緊或浮緩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辛溫解表為主,旨在發散風寒,宣通衛陽。常用方劑如:
- 荊防敗毒散(《攝生眾妙方》):適用於風寒表證明顯者,具發汗解表、散風祛濕之效。
- 蔥豉湯(《肘後方》):藥性平和,適於輕證,以通陽發汗。
- 麻黃湯(《傷寒論》):針對寒邪較重、無汗而喘者,峻發其汗。
鑒別要點
冒寒與風寒感冒相似,然冒寒更強調寒邪驟然外襲,證候以畏寒無汗、體痛明顯為特徵;若兼夾濕邪,可伴頭重如裹、肢體困倦,宜參合羌活勝濕湯加減。
相關文獻
《時病論·冒寒》明言:「此症由寒邪冒乎體表,當以辛溫疏解為法。」後世醫家多宗此說,並結合患者體質靈活化裁。若表寒未解而入裏化熱,則需轉方如大青龍湯,表裏雙解。
冒寒一證,雖屬外感輕疾,然治不及時,恐邪傳裏變生他病,故早期正確辨治尤為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