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門,又稱陰戶、兒門,為中醫婦科專有名詞,指女子陰道外口之解剖部位。此名首見於宋代陳自明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卷二十三,其後明代張景嶽《景嶽全書·婦人規》進一步闡述:「產門不閉,由陰氣大虛,不能收攝」,揭示此部位與婦女生理機能之密切關聯。
從經絡理論觀之,產門屬任脈所過之處,《素問·骨空論》載:「任脈者,起於中極之下,以上毛際」,此「毛際」即涵蓋產門區域。且因足厥陰肝經「循股陰,入毛中,過陰器」,故產門之生理功能與肝經氣血調暢息息相關。
在臟象學說中,產門為「廷孔」之外現,《黃帝內經》稱「廷孔者,溺孔之端也」,其開闔機能受腎氣盛衰主宰。腎主封藏,司二陰,故產門鬆弛不收多責之腎氣不固。臨床常見產後產門不閉之症,即因分娩耗傷氣血,累及腎陰腎陽所致。
歷代醫家對產門病機論述頗豐:
- 《醫宗金鑒》歸納:「陰挺下脫即陰菌,產後努力勞動成」,指出勞傷脾氣、中氣下陷可致產門脫出物。
- 傅青主《女科》強調肝經濕熱下注,可致產門腫痛,謂:「夫帶下俱是濕症,而以帶名者,因帶脈不能約束而病此患」。
- 《沈氏女科輯要》記載產門瘡瘍治法,提出「陰蝕五痧」之辨證,涉及心肝火旺、濕毒蘊結等病機。
在診斷學上,產門形態色澤變化為重要辨證依據:
- 色淡白者多屬氣血兩虛
- 紅腫熱痛者常為肝經濕熱
- 晦暗不澤者多見腎陽不足
- 乾澀萎縮者多責之肝腎陰虧
治療方面,歷代方書載有諸法:
- 內治:補中益氣湯治氣虛下陷;龍膽瀉肝湯療濕熱下注;大補元煎治腎虛不固。
- 外治:《千金要方》載有蛇床子散坐浴方;《外科正宗》記述塌癢湯薰洗法。
- 針灸:常取任脈會陰穴、肝經蠡溝穴,配合腎俞、足三里等穴調理。
產門在婦科生理中具特殊意義,其開闔正常與否,關係月經、胎孕、分娩等生理過程。明代萬全《廣嗣紀要》論及:「陰門緊小,乃形體之常」,指出產門鬆緊適度為生育能力重要指標。而《婦科玉尺》更詳述產門與帶脈關係,強調「帶脈橫束於腰,總約諸脈,亦束產門」,闡明其解剖位置受經絡系統多重調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