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冒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冒暑

冒暑為中醫病名,指因感受暑熱之邪,傳入腸胃而引發的疾病,屬暑病中的輕證。此病首見於《丹溪心法》卷一,並在《醫林繩墨》等醫籍中有所論述。其病因多由元氣充足之人,因勞累過度,暑熱之邪先侵犯肌表,繼而內傳於裡,形成暑病。

病因病機
冒暑的發病與暑邪的特性密切相關。暑為陽邪,其性炎熱,易耗氣傷津,且多夾濕。當人體正氣不足,或勞倦過度時,暑熱之邪乘虛而入,先犯肌表,後傳腸胃。由於暑邪易傷津液,並影響脾胃運化功能,故常見腸胃症狀。

臨床表現
冒暑的主要病位在胃與大腸,常見症狀包括:

  1. 腹痛水瀉:暑熱內迫腸胃,傳導失常,導致腹痛、泄瀉,糞質多稀溏。
  2. 口渴欲飲:暑熱傷津,故患者常感口乾舌燥,喜冷飲。
  3. 心煩躁熱:暑邪擾心,易致心煩不安,身熱不適。
    此外,若患者素有痰飲,暑邪內犯胃口,亦可見惡心嘔吐等症。

證型與治法
冒暑的治療以清熱祛濕為主,根據具體證候選用不同方劑:

  1. 暑熱偏重:若以口渴心煩、身熱明顯為主,可用黃連香薷飲清暑解熱,或天水散(六一散)清利暑濕。
  2. 濕邪較盛:若兼見胸悶、泄瀉、苔膩等濕象,可選六和湯化濕和中。
  3. 痰濕內阻:若惡心嘔吐較甚,乃痰飲與暑邪相搏,宜用清暑十全飲解暑三白湯化痰祛濕,和解暑邪。
  4. 表裡同病:若暑邪初犯肌表,兼有輕微表證,可配合香薷飲解表清暑。

與其他暑病的區別
冒暑屬暑病之輕證,與中暑、暑溫等重證不同。《雜病源流犀燭·暑病源流》指出:「此皆名冒暑,是暑病之輕且小者。」其病變範圍較局限,多以腸胃症狀為主,不似暑溫可內陷心包,或中暑驟然昏仆。

古籍參考
歷代醫家對冒暑的論述,除《丹溪心法》外,《醫林繩墨》強調其「元氣有餘」之發病特點,而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則進一步區分其與其他暑病的輕重差異。相關治療方劑如香薷飲、六一散等,至今仍為臨床常用。

冒暑雖屬輕證,然暑邪易傷氣陰,故治療時需注重清解暑熱的同時,兼顧護津液、調脾胃,以達邪去正安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