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冒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冒心
證名,指患者自覺心下(心窩部)空虛悸動不寧,而習慣以雙手交叉按壓於心下的證候。此證多因胸陽不足,心陽虛衰所致,常見於發汗過多或陽氣受損之情況。
病因病機
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云:「發汗過多,其人叉手自冒心,心下悸,欲得按者,桂枝甘草湯主之。」成無己注釋:「發汗過多亡陽也。陽受氣於胸中,胸中陽氣不足,故病叉手自冒心。」說明此證與陽氣耗損密切相關。
中醫認為,心主血脈,賴陽氣以溫煦推動。若發汗過度,或素體陽虛,導致胸中陽氣虧虛,心失溫養,則出現心悸不寧、空虛感,患者因而本能地以手按壓心下,以求安定。此證屬虛證,多見於心陽不足或氣血兩虛者。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為心下悸動不安,自覺心區空虛,喜以手按壓,或見胸悶氣短、面色蒼白、畏寒肢冷等陽虛之象。舌質淡,苔薄白,脈多沉弱或結代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溫通心陽、補益氣血為主,代表方劑為桂枝甘草湯。此方以桂枝辛溫通陽,甘草甘緩補中,二者相配,辛甘化陽,能溫補心陽,緩解心悸。若兼氣血不足,可加人參、黃耆等益氣之品;若陽虛甚者,可酌加附子以助溫陽之力。
相關證候辨析
「冒心」與「心悸」相關,但前者特指因陽虛而喜按之證,後者泛指心中悸動不安,病因更為廣泛。臨床需結合其他症狀與脈象,辨明虛實寒熱,方能準確施治。
此證體現中醫「陽氣為生命之本」的理論,強調陽氣虧虛對心功能的影響,並透過溫補之法恢復臟腑機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