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冒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冒眩
冒眩為中醫證名,指頭目昏沉、視物旋轉,甚則眼前發黑、站立不穩之症,屬眩暈範疇。此名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》,後世醫家如《醫學入門》進一步闡釋:「頭眩……或雲眩暈,或雲眩冒。眩言其黑,暈言其轉,冒言其昏,一也。」意指「眩」側重視覺昏暗,「暈」強調天旋地轉之感,「冒」則形容頭腦昏蒙如物覆頂,三者雖表述稍異,然病機相通,故常並稱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冒眩多與痰飲、氣血虛損、肝風內動等相關,其病位主要在肝、脾、腎三臟,病理因素涉及風、火、痰、虛:
- 痰飲上蒙:痰濕中阻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頭目失養而發眩冒,此即《金匱要略》所云「心下有支飲,其人苦冒眩」,治宜化痰利濕,如澤瀉湯。
- 氣血不足:思慮勞倦或久病耗傷,氣血虧虛,腦竅失濡,如《靈樞·口問》言「上氣不足,腦為之不滿,耳為之苦鳴,頭為之苦傾,目為之眩」。
- 肝陽化風:情志不遂或腎陰虧虛,致肝陽上亢,風火相煽,擾動清竅,症見眩暈頭脹、面赤耳鳴,甚則猝然仆倒。
- 腎精虧耗:髓海空虛,腦失所養,多見於年老體衰或房勞過度者,伴腰膝酸軟、健忘耳鳴。
辨證分型
臨床常見證型包括:
- 痰濕中阻:頭重如裹,胸悶嘔惡,苔白膩,脈滑。
- 氣血兩虛:眩暈動則加劇,面色㿠白,神疲乏力,舌淡脈細。
- 肝陽上亢:頭痛且脹,煩躁易怒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- 腎精不足:眩暈久發,精神萎靡,遺精耳鳴,脈沉弱。
古籍論述
《傷寒論》提及「太陽病發汗,汗出不解,其人仍發熱,心下悸,頭眩,身瞤動,振振欲擗地者」,屬陽虛水泛之冒眩;《丹溪心法》則強調「無痰不作眩」,主張從痰論治。歷代醫家對冒眩之辨治,皆重視標本虛實,或祛痰熄風,或滋陰潛陽,或補益氣血,需依證施方。
冒眩一症,涵蓋範圍廣泛,須結合四診詳辨內在病機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