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冒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冒陽
冒陽為經穴別名,指足少陰腎經之復溜穴。該穴位於小腿內側,太谿穴(內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)直上2寸,跟腱前緣處。復溜為腎經之經穴,五行屬金,具有滋陰補腎、利水消腫、固表止汗等功效,臨床多用於治療水液代謝失常、汗證及下肢痿痹等症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經穴特性:
復溜為腎經之金穴,金能生水,故具「補腎益陰」之效。《針灸甲乙經》載其主治「腰脊痛引腹,不得俯仰」,反映其調理腰腎與經脈氣血之功。 -
主治範疇:
- 水液失調:如水肿、腹脹、泄瀉,因腎主水液,復溜可調節腎氣以利水滲濕。
- 汗證:盜汗、自汗,透過滋陰固表以斂汗。
- 下肢疾患:腳踝腫痛、足痿無力,屬經脈循行所過之「經脈所過,主治所及」。
-
配伍應用:
- 配太谿、三陰交,增強滋陰之效;
- 配合谷,調和營衛以治汗出異常;
- 配水分、氣海,用於水腫。
古籍記載
- 《針灸大成》:「復溜,主腸澼,腰脊內引痛,不得俯仰。」
- 《醫宗金鑒》:「復溜血淋灸為先,腎炎水腫便安然。」
冒陽(復溜)之應用,體現中醫「同穴異名」現象,其功能深植於腎經氣血調控,為臨床調治水、汗、腰膝病證之要穴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